0118
31
巡行在“感染楼”中的守护者

“一个人、一个科室、一个医院……力量都太小,只有让更多专业的医学人士都掌握了感染病诊治的最新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帮助患者远离病痛,重获健康。”——周智

查看故事
118
在山城重庆最繁华的中心地段解放碑,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三甲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立的高楼掩映中,有一幢稍显老旧的6层高小平房。那里,是医院的感染病科所在地。虽然外表不华,但却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重庆市肝病治疗研究中心。不管是医院员工还是普通患者,都称这幢楼为“感染楼”。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218
每天早上7点10分,周智医生都会准时出现在感染楼门前,数十年如一日。摸准了他的时间规律,一些患者或家属便早早拿着化验单、检查报告守候在楼梯口,“半路劫道”,拦截下步履匆忙的周智,希望随访。今天,他又和往常一样,好脾气地停下脚步,站立20多分钟,耐心地解读完3份化验单,看着患者和家属满意地离去后,才继续攀爬楼梯,上至5楼的办公室。为什么这些人不直接到楼上办公室来找医生随访,而是在楼下守候?面对这样的疑问,周智淡淡一笑:“这幢楼叫感染楼,我们科室是感染病科,人们有避讳心理,不愿进入、不愿接近,也是人之常情。”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318
别人避之不及的感染病,却是周智一直以来研究、攻克的方向和课题。他1990年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又经过多年学习研究完成博士后学业并在国外进行进修。长期从事各种肝病、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周智比旁人更能对感染病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他较早地掌握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并能将新技术、新疗法应用于实践。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周主任为现在所掌握的新技术、新疗法付了多大的辛勤与努力——早上到办公室后周主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听VOA,趁着正式上班前的一点碎片时间,听听力、学英语。因为在世界医学系统中,有很多医学文献、论文、研究报告,都是英文写就的。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418
7点58分,周智拿起白大褂,边走边穿。他说,这样节省时间。8点钟是科室工作交接班的时间,半点都不能耽误。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518
感染科毕竟不同于别的科室,每天的例行查房要更加细致很多。8点半,周智带领科室成员开始查房。病人体征的每一点微小变化,他都要去关注、评估。只有详细地掌握了患者的身体状况,才能给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更快更好的摆脱病魔困扰,早日康复出院。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618
从2楼的病床查起,一直到6楼。将全部病房都查完,接近两个小时。期间,周智一直很专注地听着医护人员的汇报,并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看到患者的情况有好转,他会情不自禁地喜笑颜开;而看到患者病情起色不大时,他便愁眉紧锁,兀自思量。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718
查完房,周智认真地用“6步洗手法”清洁双手。身在“感染楼”,不管是查房还是看诊,他都没有戴过口罩、手套等防护物件。但是,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每次从病房出来,洗手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818
10点半,周智开始接待前来随访、开药的患者。这些患者多数是病情稳定在控制期内、不住院的。他详细地了解他们日常的药物服用情况和身体状况,并给出专业的建议,细致、严谨程度令人感慨。每一个患者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都是“谢谢周医生”。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918
刚刚见完患者,周智接到电话: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有一特殊病例需要专家会诊,请求支持。这意味着,他必须马不停蹄地穿过繁华热闹的解放碑,赶往中医骨科医院会诊患者。“我都习惯了。这没什么可说的,必须去。哪怕外面正在下刀子,我也必须立刻赶过去。”周智说。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018
11点55分,重回感染楼的周智被告知12点有个学术会议。于是,他带着午餐,和同事们一起,借着吃饭的时候探讨学术问题。周智说,这就是他的日常。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118
短暂的午休后。14点,周智又精神抖擞地坐在办公桌前,开始阅读大块头的全英文版医学文献,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有每天早上坚持不懈地听听力学英语的基础在,他看这些文献已毫无难度。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218
周智正在编写一本英文版的《传染病学》教材。在此之前,他已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部专业上的医学书籍。他说,一个人、一个科室、一个医院……力量都太小,只有让更多专业的医学人士都掌握了感染病诊治的最新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帮助患者远离病痛,重获健康。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318
15点,周智来到2楼的医生办公室,开始指导学生写病历,评阅、指导他所带的研究生们的论文。这也是他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视的一项。不管是编写教材,还是指导学生,为的都是感染病诊治团队的壮大和提升。我国的感染病现状并不乐观,这也给周智和他的团队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418
随后,周智再次带领学生们去给住院的重危病人查房。这样不厌其烦地查房,只是为了更好地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使他们早日康复出院。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518
他亲自给学生做示范,教授“查体”的正确步骤,并要求学生一一实践。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618
教完2楼的学生,他又独自攀上4楼、6楼。“感染楼”没有电梯,周智每天都要在这狭窄的楼梯间里上下无数次。明明只有6层高,他每天却能走出5~6公里的路程来。为何数据这么清晰?周智说,每天这样重复,天长日久,自然就知道了。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718
18点,这一天的忙碌总算画上了句点。离开办公室时,“感染楼”空荡的走廊中已不见人影。周智说,感染科的医生很少有手术,更不需要通宵达旦地坚守在手术台上。但他和同事们却需要有在手术台上的谨慎与细致坚守在“感染楼”里,守护身陷“感染楼”的患者们,为他们带去爱的关怀和康复的希望。【文案策划:陈琴/责任拍摄:谢缙超】说明:本期为重庆地区投稿。投稿请拨热线:18201599388或发送作品至邮箱:yimai@xywy.com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1818
33+1
5

寻医问药《中国医生的一天》
真实记录中国医生工作的点滴,
想了解更多医生咨询,请扫
二维码关注《中国医生的一天》

本期封面故事医生:
周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巡行在“感染楼”中的守护者

分享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精彩故事更多故事
出品
点击箭头可前后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