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蕲蛇

核准日期:2007年04月13日 修订日期:2007年12月06日

收藏

药品名称:

蕲蛇 药典

AGKISTRODON 药典

Qi She

五步蛇;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祛风湿药 >> 祛风寒湿药

古籍出处:

《雷公炮炙论》

基原:

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üenther)的干燥体。主产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干燥。去头、鳞,切段生用、酒炙,或黄酒润透,去鳞、骨用。

炮制:

蕲蛇 去头、鳞,切成寸段。
蕲蛇肉 去头,用黄酒润透后,除去鳞、骨,干燥。
酒蕲蛇 取净蕲蛇段,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每100kg蕲蛇,用黄酒20kg。

性状:

本品卷呈圆盘状,盘径17~34cm,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璧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气腥,味微咸。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应用: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本品具走窜之性,性温通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祛内外之风邪,为截风要药;又能通经络,凡风湿痹证无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以及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者,常与防风、羌活、当归等配伍,如白花蛇酒(《濒湖集简方》)。
2.小儿惊风,破伤风
本品入肝,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乌梢蛇、蜈蚣同用,如定命散(《圣济总录》)。
3.麻风,疥癣
本品能外走肌表而祛风止痒,兼以毒攻毒,故风毒之邪壅于肌肤亦为常用之品。治麻风,每与大黄、蝉蜕、皂角刺等相配,如追风散(《秘传大麻风方》);治疥癣,可与荆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驱风膏,(《医垒元戎》)。
此外,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恶疮。

功效:

祛风,通络,止痉。

用法用量:

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5g,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古籍摘要:

1.《雷公炮炙论》:“治风。引药至于有风疾处。”
2.《开宝本草》:“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眼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癣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
3.《本草纲目》:“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化学成分:

本品含3种毒蛋白:AaT-Ⅰ、AaT-Ⅱ、AaT-Ⅲ,由18种氨基酸组成。并含透明质酸酶,出血毒素等。

药理作用:

蕲蛇有镇静、催眠及镇痛作用;注射液有显著降压作用;水提物能激活纤溶系统;醇提物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增加炭粒廓清率。

不良反应:

有蕲蛇制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