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姜黄

核准日期:2007年02月08日 修订日期:2007年05月05日

收藏

药品名称:

姜黄 药典

RHIZOMA CURCUMAE LONGAE 药典

Jiang Huang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活血化瘀药 >> 活血止痛药

古籍出处:

《新修本草》

基原:

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根茎。主产于四川、福建等地。野生或栽培。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煮或蒸至透心,晒干,切厚片,生用。

炮制: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有的具短叉状分枝,长2~5cm,直径1~3cm。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辛、苦,温。归肝、脾经。

应用:

1.气滞血瘀痛证
姜黄辛散温通,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活血行气而止痛。治胸阳不振,心脉闭阻之心胸痛,可配当归、木香、乌药等药用,如姜黄散(《圣济总录》);治肝胃气滞寒凝之胸胁痛,可配枳壳、桂心、炙草,如推气散(《丹溪心法》);治气滞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腹痛,常与当归、川芎、红花同用,如姜黄散(《圣济总录》);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苏木、乳香、没药,如姜黄汤(《伤科方书》)。
2.风湿痹痛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常配羌活、防风、当归等药用,如五痹汤(《妇人良方》)。
此外,以本品配白芷、细辛为末外用可治牙痛,牙龈肿胀疼痛,如姜黄散(《百一选方》);配大黄、白芷、天花粉等外敷,可用于疮疡痈肿,如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单用本品外敷可用于皮癣痛痒。

功效: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

郁金、姜黄为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但姜黄药用其根茎,辛温行散,祛瘀力强,以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佳,且可祛风通痹而用于风湿痹痛。郁金药用块根,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且凉血,以治血热瘀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解郁而用于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2.《日华子本草》:“治癥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跌仆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
3.《本草纲目》:“治风痹臂痛。”“姜黄、郁金、述药(莪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耳。”

化学成分:

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黄酮、芳姜黄酮、姜烯、水芹烯、香桧烯、桉油素、莪术酮、莪术醇、丁香烯龙脑、樟脑等;色素物,主要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胭脂树橙和降胭脂树素和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

姜黄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水煎剂、姜黄粉石油醚、乙醇和水提物有抗早孕作用;姜黄素、水提物及有效成分有抗肿瘤作用;姜黄素、醇或醚提取物和挥发油能降血脂;姜黄素又有抗炎作用;姜黄素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而挥发油则对真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姜黄提取物、姜黄素、挥发油、姜黄酮以及姜烯、龙脑和倍半萜烯等都能利胆;姜黄素有短而强烈的降压作用,对离体豚鼠心脏有抑制作用;姜黄素能保护胃黏膜,保护肝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