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以前有较轻的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珍菊降压片了始...

会员91936347 62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你好.我以前有较轻的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珍菊降压片了始终控制压128/85左右,前几天下午突然感觉头疼很厉害到军总看急诊血压高至194/125,医生让我舌头下含了一粒药,半小时后降至160/110.做了平扫脑部CT,诊断为左侧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塞.轻度脑萎缩.血常规有五项指标超高点,处理是挂水.第二天看门诊一次开了三种降压药同时服,坎地沙坦西酯片,西尼地平胶囊,吲达帕胺片,第一天服了人很不舒服,第二天我改为隔一小时服一种,但服坎地沙坦西酯片脸上会出现红块,所以这两天就服其他两种.不知这样行吗.主要是否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吗.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是,现在服药治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是否还要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柳佳鑫 医师 襄阳市瑞京糖尿病医院内科
擅长: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感染
已帮助用户: 81646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描述情况来看,你目前的情况的话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你最好是口服替米沙坦来进行治疗的,如果疗效不佳,可以配合苯磺酸左旋安你地平来进行治疗的。
意见建议:脑梗塞以及脑萎缩的话是需要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复方丹参片,华佗再造丸来进行治疗,但是注意定期复查。
有用0
关注
黄培 医师 襄阳市瑞京糖尿病医院内科
擅长: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糖原贮积病Ⅱ型,糖原贮积病Ⅰ型,...
已帮助用户: 157701
问题分析:你好,像你这情况的话目前已经可以诊断清楚的,一般像这两个疾病的话最好是长期口服药物治疗。
意见建议:脑梗死的话,一般是可以选择使用听筒,同时配发视频成片治疗的治愈脑萎缩这个疾病一般可以注射胞磷胆碱,或者口服脑蛋白水解物片。
有用0
相关问答

中药西洋参属贵重的药品,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作用。血压高的患者,服用西洋参的时候应当非常的小心谨慎,必须在血压平稳的以后才能服用。而且只能长期小剂量的服用,因为西洋参对血压有双向调节的作用,长期小剂量的服用,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病人一般可以服用长压敏片。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物,对症进行处理。
长压敏片是一种具有利尿、止痛、减缓心跳等功能的中药复合制剂,其疗效慢、轻、持久。使用量低、持续时间短、副反应轻,是一种很好的降血压药,只有少量的患者会出现轻度的困倦,偶尔出现一些胃肠的不适,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副作用。所以要根据医师的建议,选用合适的药,并坚持使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如果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人在饮食上主要是注意保持低盐低脂肪的饮食,猪血是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的,猪血中的蛋白质经过胃酸分解之后可以起到润肠消毒的作用。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病治疗方法主要是分为2类。
一、药物治疗方面,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各自情况选用适当降压药物,比如马来酸依那普利片、镇脑宁胶囊、氢氯噻嗪片、卡托普利片,不要自行调整药物,以免使病情恶化。
二、非药物治疗,在吃降压药时,也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饮食要多样化,主要是低盐、低脂、生活有规律,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的锻炼来控制体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分级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90~99毫米汞柱。高血压二级,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在100~109毫米汞。高血压三级,收缩压大于等于180毫米汞柱,舒张压超过或等于110毫米汞柱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时,最重要的是这一次超过或等于140毫米汞柱时舒张压正常。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的发病率比较高,而且控制率也比较差,如果出现高血压的情况,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因为高血压会对靶器官造成损伤,导致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肾衰、视网膜病变等。高血压可分成三个级别:
1、一级高血压:140mmHg≤收缩压≤159mmHg,90mmHg≤舒张压≤99mmHg;
2、二级高血压:160mmHg≤收缩压≤179mmHg,100mmHg≤舒张压<110mmHg;
3、三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