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空腹血糖达标

会员93889144 46 已回复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空腹血糖能保持在正常范围,但餐后血糖仍高,人消瘦,比未得糖尿病时体重减轻了20斤,未用任何药,只是天天吃苦荞面,我现在想让体重增加,请问专家我该怎么做?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彭晶 私人营养师(暂不发布)其他 三级乙等
擅长:青少年营养保健,肥胖人群营养调理,婴幼儿营养保健
已帮助用户: 85991
健康指导:对于你的情况,可以增加自己的运动情况,减少一些脂类食物的摄入情况,避免导致一些血糖升高不容易控制的情况的出现,可以补充一些玉米须水这样的食物,这也食物经常补充可以起到一定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改善身体代谢情况的作用
有用0
关注
李丹珂 私人营养师(暂不发布)其他 三级乙等
擅长:恶性营养不良病,维生素A过多病
已帮助用户: 4364
健康指导:你好,建议你坚持每天做运动,同时改为全粗粮饮食,平时多吃蔬菜,适当补充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尽量多样化。
有用0
关注
张瑞亭 医师 南宫市妇幼保健院内科 二级
擅长:急性胃肠炎,II型糖尿病,糖尿病,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 9900
指导意见: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根据你的描述,建议您口服降糖药。调整餐后血糖。
有用0
关注
于信玲 副主任医师 通化县二密镇马当卫生院中医科 一级
擅长:自汗盗汗,不寐,哮证喘证
已帮助用户: 22366
指导意见:您的情况考虑是由于饮食有关,导致消瘦。改变一下饮食习惯。吃点面食,米饭,杂粮,适当吃点肉类,鸡蛋,牛奶。加强体育运动锻炼,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肥腻煎炸的食物。可以应用二甲双胍。
有用0
相关问答

轻度的血糖高是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健身运动来调节回来的。但血糖太高宜在饮食运动调理的同时,还应借助药物来控制。可以在饭后半小时可以运动30-60分钟,但是需要长期、定期监测血糖。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9到6.1毫摩尔每升,空腹血糖是6是在正常范围,但是接近于正常边界值,所以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情况,同时也要注意尽量少吃太甜食物,经常运动锻炼,避免过度肥胖,避免发生糖尿病。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空腹血糖高一般需要日常护理,可以配合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空腹血糖高需要减少每日糖分的摄入量,饮食上要避免高糖、高碳水化合物。如果身体肥胖,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血糖控制,有利于空腹血糖高的恢复。另外,要改善睡眠习惯,减少熬夜时间。空腹血糖高可以通过降低血糖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阿卡波糖胶囊等,能抑制肝脏内的葡萄糖合成,降低血糖;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达标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饮食调理
饮食上要控制自身摄入的总热量,合理进行用餐配餐,少食多餐,做到清淡饮食,同时还要戒烟戒酒,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用药指导,必要时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注射时可选用快舒尔无针注射器来完成注射,通过无针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更好的控糖效果,减少血糖波动发生,实现患者餐后血糖控制更佳的功效,同时,无针注射使用的胰岛素用量相对较少,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幅更大,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糖,疗效更优。长期使用,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更优控制。注射胰岛素一定要养成遵循医嘱,按时注射的习惯,还要有健康作息,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治疗,减少血糖波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赵蕾副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诊断治疗,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甲减,甲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肾上腺疾病与脑垂体疾病。糖

孕妇控制空腹血糖的方法如下:
1、部分患者可能因为晚上睡眠不好引起空腹血糖高,因此该早睡觉;
2、睡前进食较多,尤其在睡前喜欢吃点水果、干果会造成血糖高,应避免睡前吃东西;
3、排除以上情况还是高,应该进行药物调整,甚至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
4、适当注射地特胰岛素,以补充基础胰岛素的水平而达到降低空腹血糖的目的。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这个是早期的强化治疗,单靠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能控制好血糖,消除了糖汁毒性作用,恢复了胰岛功能,饮食还有运动是可以控制住妊娠糖尿病的,在这方面的情况下,要少摄入含糖的物质。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