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高血压1个月,监控发现两次在晚上,血压突然升到...

会员96046658 56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发现高血压1个月,监控发现两次在晚上,血压突然升到200以上,住院检查没有发现大问题,吃药控制血压正常,两周了,在河北省医院吃:西药:盐酸贝尼地平片;沙坦氨氯地平片;中成药:丹膝颗粒。还有汤药。最近三天,头后右下部和肩膀疼痛,越来越明显,低头更痛。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住院作了心、脑血管CT,肝、肾B超,没有大问题。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目前头痛会是吃的药造成的吗?需要作什么样的治疗。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任志颖 医师 未收录医院内科 一级
擅长:脑出血、脑梗死、头晕、头痛、脑供血不足、癫痫、神经...
已帮助用户: 38684
你好,考虑是颈椎病导致的|#|你好,建议去医院行颈椎片检查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描述,高血压患者平时应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意见建议:可以吃香蕉,桔子,苹果,猕猴桃等。多吃芹菜。多吃五谷杂粮,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按时服药。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有用0
关注
柳佳鑫 医师 襄阳市瑞京糖尿病医院内科
擅长: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感染
已帮助用户: 81646
问题分析:你要根据描述情况来看,你目前的血压是比较高的,我建议您最好是及时通过药物控制,可以使用替米沙坦的进行治疗,如果疗效不佳,可以配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而且你目前有,头部疼痛肩膀疼痛,低头更痛的情况的话那就说明有颈椎疾病。
意见建议:最好是及时到医院去做下颈椎ct检查来确诊,如果有这个疾病的话,最好是及时口服,血府逐瘀胶囊,活血止痛片,仙灵骨葆胶囊来进行治疗的。
有用0
关注
黄培 医师 襄阳市瑞京糖尿病医院内科
擅长: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糖原贮积病Ⅱ型,糖原贮积病Ⅰ型,...
已帮助用户: 157701
问题分析:你好,不排除是因为,颈椎疾病导致的可能性,你最好到医院去做一个颈椎的检查。
意见建议:你这个疼痛和药物没有关系,主要考虑可能和颈椎病有关。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早期症状: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失眠,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晚期症状:左心室出现代偿性肥厚,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多尿,夜尿,肾功能衰竭而出现氮质血症或尿毒症。脑组织缺血,产生不同程度头痛,头晕,眼花,肢体麻木或者暂时性失语、瘫痪等症状。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法,但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药物来顺利地控制血压,因为一旦确诊高血压,就没有办法完全治愈,只有通过药物控制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在饮食中才是清淡的。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降压功效并不明显,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非常适合用在各种热毒疾病方面,其中清肝热的效果非常不错,高血压要服用降压药,经常监测血压变化,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喜过悲。

王燕主任医师中医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常见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肺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擅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眩晕,耳鸣,失眠,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水肿,尿频,便秘等。

避免过度劳累及紧张,戒烟限酒,减少去一些嘈杂的环境中,饮食上,注意低钠盐、低脂、低糖饮食,因为高血脂、糖尿病都是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另外就是钠盐,也就是食盐,它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得超过6g。如果生活干预后,血压仍高,那么就需要降压药物的治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引起高血压病因有很多,有家族病史,进食过多盐分也有一定的关系。精神因素,过度紧张、劳累、睡眠不好、噪音环境中,都可引起血压增高,吸烟也可引起血压升高。肥胖、药物,如妇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也可引起血压升高。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也可引起血压增高。肾脏疾病、内分泌激素紊乱、动脉狭窄也可引起高血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在非药物控制的前提下,一般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40/90mmHg),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的血压会出现升高的情况,一般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比索洛尔、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药物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