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于5月12日查血常规查

会员97102069 48岁 已回复
您好,我于5月12日查血常规查出白细胞、嗜酸和嗜碱性细胞及其百分比都比正赏范围超一小点点,请问有没有问题?我之前2014年11月出车祸造成肋骨锁骨断裂查血小板890,脾大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国刚 主治医师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梗死
已帮助用户: 1222
指导意见:你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略高的话,如果高许多的话可能是有细菌感染,如果只是略微高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现在的血小板是多少呢?很多脾大的患者会引起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最好是定期检查一下腹部彩超,血常规。祝安康!
有用0
黄双双 医师 景德镇市中医院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常见血液透析并发症,尿毒症,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
已帮助用户: 4609
你好,可以看一下你的化验报告吗?现在血小板多少。
有用0
关注
张子顺 主治医师 夏津县中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胃、十二指肠溃...
已帮助用户: 8194
指导意见:你好,如果说只是高出一点点的话应该没有问题的,这种情况主要是注意复查就行了,有什么问题可以咨询我!希望能帮到你请给予评价谢谢啦再次祝你身体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感冒查血常规为了了解病因。主要是因为引起感冒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因此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血常规检查的方式,可以了解白细胞是否出现升高的现象。如果白细胞不断的增高,可能是出现了细菌感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抗感染的药物进行改善。在改善期间需要规范的治疗,不可以私自的加大药量或者停药。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数量等。血常规的检查一般不要求空腹,随时查都可以,但是检查前喝水的多少会造成红细胞、血红蛋白等与之有关的项目数值影响。同时如果需要同时做其他的检查,比如生化检查则需要空腹。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小孩查血常规通常不需要空腹。
血常规是检测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是否正常,所以通常不需要空腹。另外,饮食对血液细胞的数目和形态等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不必空腹。但在进行血液常规分析时,应将饮食因素纳入其中。如果小孩的红细胞含量过高,可以考虑是因为空腹化验的时候,血液会浓缩,从而造成红细胞的增多。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会根据地区消费水平和医院等级进行收费,费用是十元到二十元。
血常规是入院三大常规检查之一,是身体检查中最基本的一个项目,能够筛查多种疾病。白细胞增多考虑感染或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验血的费用根据项目不同收费标准不同,另外地域不同价格也会有所差异。如果仅仅是进行血常规检查,价格一般在元到二十元。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孩做血常规检查不需要空腹。
血常规主要检查的是血液中各种细胞种类的变化,如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包括白细胞的各种分类,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如果孩子较长时间没有吃饭、喝水,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血液浓缩,细胞数值可能会有一定增高。但这种增高不会因为是否空腹而出现决定性改变,从而达到疾病诊断的状态。所以任何时间点都可以查血常规,不需要空腹。
如果需要判断小孩的空腹血糖,空腹检查效果更合理。而其它的血液相关检查,多数不需要空腹。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通常情况下,有冠心病的病人并不一定要做血液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有冠心病病的人做身体检查通常都会做血常规,这个项是为了确定病人有没有炎症,有没有贫血,是否存在心前区的不舒服,还有就是严重的贫血。对心绞痛进行血液常规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出心绞痛的病因。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