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用打破伤风吗

会员102480296 0 已回复
伤口医生说不大已处理用打破伤风吗,用不锈钢切的伤口已处理
医生回答共5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刘洪波 副主任医师 辽宁省人民医院传染科 三级甲等
擅长:各种肝炎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乙肝、丙肝的优化治疗,...
已帮助用户: 40550
如果伤口不深的话,可以不需要打破伤风针的
有用0
关注
段德明 肥城中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骨刺,...
已帮助用户: 519
指导意见:原则是外伤及烫伤都需行破伤风抗毒素的注射(24小时内)而伤口较深外口小更应该注射。
有用0
关注
张科祚 主治医师 孝义市中医院外科 二级甲等
擅长:骨折,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
已帮助用户: 2386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需要肌注破伤风,如果伤口已经超过二十四小时可以不注射,感染的几率不高。
有用0
关注
侯巧萍 护师 深州市中医医院外科 二级甲等
擅长: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穿孔,胃溃疡性穿孔,大动脉炎,...
已帮助用户: 8196
指导意见:你好,凡是开放性伤口都有感染破伤风的可能,建议在伤后24小时之内肌注破伤风,伤口定期消毒换药,伤口不要沾水,以免发生感染。
有用0
关注
张超 医师 武汉江诚医院外科 二级
擅长:尿路感染,滴虫性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泌尿系感染,...
已帮助用户: 32683
指导意见:您好,根据您描述的情况,考虑还是外伤引起,如果伤口不深,只需要消毒,双氧水充血就行。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咨询我,方便的话,麻烦你对我的服务作出评价,谢谢!
有用0
相关问答

不需要打破伤风疫苗。破伤风一般是由于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而破伤风杆菌主要能够存活在外伤口的深而且窄的,缺氧的环境中针比较干净就不会感染破伤风。出血量多也不会造成破伤风感染。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外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囊性肿瘤,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肿瘤,胆管癌,腹膜后肿瘤,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脾脏病变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别是腹腔镜微创手术。

破伤风针有对患者抗毒素主要的作用,就是阻止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而引起一种特异性感染,即造成破伤风这种疾病。破伤风杆菌多在厌氧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从而产生外毒素。当患者受到金属外伤以后,尤其是生锈的铁制品伤及患者时,多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而且,破伤风针可以阻止破伤风病毒素,透过血脑屏障,扰乱神经系统。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外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囊性肿瘤,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肿瘤,胆管癌,腹膜后肿瘤,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脾脏病变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别是腹腔镜微创手术。

问题分析:从图片上来看刀口有点大,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打破伤风针
指导建议:刀口看起来比较浅表,但是面积可能比较大,建议还是打破伤风针相对更为安全一些,同时要做好局部消毒措施

任正新主治医师其他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58958
擅长:全科、体检分析、检验

儿童打破伤风需要先进行一次皮肤敏感测试,如果是阳性的,可以直接进行,如果是阳性者,可以采用脱敏方法,保证孩子的注射安全性。破伤风针的作用就是防止儿童被破伤风梭菌感染。儿童由于创伤、创伤等因素引起的伤口需要进行破伤风抗毒素的治疗,并注意伤口的清洁消毒,避免伤口的感染。打打破伤风后还要注意休息、饮食规律,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破伤风皮试就是被利器扎伤身体之后就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之前要做皮试,那么破伤风皮试是如何做,用0.1毫升的破伤风抗毒素稀释到1毫升,在患者的左上臂的位置,做一个皮丘,等过15分钟之后观察皮丘是否有增大或者周围有红晕或者有瘙痒等症状,假如有这些症状,就说明皮试阳性,就不能注射破伤风或者用脱敏的方法注射破伤风。反之可以注射。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外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囊性肿瘤,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肿瘤,胆管癌,腹膜后肿瘤,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脾脏病变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别是腹腔镜微创手术。

通常主要注射在手臂上。注射部位可以从肌肉发达的地方选择,如三角肌和臀大肌。一次注射就足够了。破伤风是一种特殊的感染,破伤风梭菌通过皮肤或粘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引起肌肉痉挛。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