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是指1岁以内的哺乳婴儿,晚上睡觉啼哭,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偶尔达到通宵,或着每天晚上定时啼哭、白天如常的疾病。本病常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中医认为,多是因为脾脏虚寒、心经积热、突受惊吓、乳食积滞所致。
引起小儿夜啼的主要原因为脾寒、心热及惊恐。孕母素体虚寒,胎儿生后禀赋不足,或乳母恣食生冷,冷乳喂儿,或因调护失慎,腹部中寒,均能使脾寒内生。夜属阴,重阴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入夜腹痛而啼。小儿胎热内蕴,或乳母及乳儿过食香燥炙之物,均使小儿心经热盛,故心烦不安而夜啼。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若暴受惊恐,而致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引起夜睡之时阵发惊啼。
小儿夜啼多因脾脏虚寒、心经积热、突受惊吓、乳食积滞所致。婴儿脾常不足,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寒邪内侵,气机阻滞,入夜腹痛而啼;小儿心常有余,乳母平素恣食肥甘辛辣之品,使胎中受热,或邪热乘心,致夜间烦躁而啼。
相关药物婴多见于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钙吸收不好,消化不良,年长儿多见于睡眠障碍。如果婴儿夜啼伴有出汗多,睡眠不实,枕秃,那么缺乏维生素D可能性大,可以化验维生素D水平,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观察。如果伴有呕吐,腹泻,可以去儿科面诊。如果是3岁以上的宝宝经常发作,那么可以去医院做一个脑电图排除癫痫,睡觉前不能让宝宝太兴奋。
是不要盲目用药,是要确定具体的原因是不是有缺钙的原因引起的,可以补充钙和维生素来调理,多晒太阳,平时也是要适当的活动身体,这都是有利于调理身体的情况,提高睡眠的质量,平时也是要注意密切观察身体的状况。
通常对于小儿夜啼症分为二种,脾寒引起的、心热引起的。对于脾寒引起的夜啼症,应温中健脾、养心安神,可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中脘,揉外劳宫,揉一窝蜂,掐揉小天心,揉百会穴。对于心热引起的夜啼症应清心降火、宁心安神,可清心经,清天河水,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掐五指节,揉内劳宫,揉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