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吃啥药?

会员108467107 48岁 已回复
腰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退麻木疼痛。手臂的筋萎缩手心有聚筋点,手指屈伸不利。吃过舒筋健腰丸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郝志伟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骨科常见病的诊治。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
已帮助用户: 19805
你好,如果压迫神经严重,就需要手术,药物无效
有用0
关注
董鹏 主治医师 肥城曹庄矿医院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骨折,颈椎病,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骨刺,骨质疏...
已帮助用户: 33297
指导意见:你好,你的这种情况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引起。可以口服腰痛宁胶囊等,配合推拿按摩,针灸理疗效果较好。也可采取射频消融治疗,或者手术治疗,避免从事重体力活动,避免长时间低头等。
有用0
关注
王庆朴 主治医师 铁煤集团总医院晓南分院外科
擅长:骨折,颈椎病
已帮助用户: 854
指导意见:腰间盘脱出回压迫下肢的神经,造成双下肢麻木,疼痛。可以吃弥可保,营养神经。你的手有症状与这个腰椎无关。
有用0
相关问答

怀孕可以吃山药。
山药既是中药材也是蔬菜,适当吃一些可以固肾、健脾益气、消除疲劳。若孕妇有尿频的现象,可以通过吃山药来缓解。孕期吃山药还可以补充各种营养元素和维生素,因此,孕期可以吃山药。另外孕妇也要多吃其他的蔬菜、水果,食物种类要丰富,营养要保持均衡,怀孕期间定时到医院进行产检,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吃避孕药一般不会长胖。避孕药虽然是一种安全的避孕方法,但是真正用过的女人并不多,主要是因为避孕药里有激素,会让人觉得自己会长胖,其实也不用太过担心,荷尔蒙的种类很多,不需要太过在意。避孕药不含糖皮质激素,不需要担心会增重,如果体重增加,可能与食欲改善有关,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和服用避孕药有关,实际上并不是,避孕药中没有糖皮质激素,而是与身体的脂肪代谢有关。

周丹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妇科肿瘤,妇科炎症,不孕症,计划生育,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卵巢囊肿,畸胎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息肉,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癌,宫颈病变,外阴炎

阳痿患者吃中药较好,最好采取中西药结合的联合治疗手段。阳痿是指阴茎不能完全竖立或勃起不牢固,因此不能令人满意地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在一次性生活中这是完全正常的,可能是由于暂时的紧张或疲劳引起的,不是疾病。但是持续存在并持续发展,主要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还需尽早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并注意调整情绪和性交方式,注意双方的配合,有必要戴避孕药具。并且可以建议口服金匮肾气丸和金锁骨净丸。另外,饮食中要多吃牛肉,鱼等优质蛋白质,多运动,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李明副主任医师外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怀孕35-49周是可以服用药物进行流产的。
药物人流通常在怀孕时间短的情况下,胎儿会更好的排卵,而药物人流的全部流产率在70%,在胎儿排卵后一周进行B超,如有残余要立即进行清宫。
如果是在49周以后,建议不要使用药物堕胎,因为胎儿和绒毛都很大,不能很好的排泄,很可能会导致药流不全,导致阴道出血和炎症,严重的会导致生命危险。

赵晓东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阴式手术、各种腹腔镜手术、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宫颈癌前病变(CIN)的诊断和处理、LEEP手术、以及妇科恶性肿瘤化疗。

通常来说,吃中药时可以吃胡萝卜。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包括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牛膝、防风通圣丸、金匮肾气丸等,一般不能吃发物、辛辣刺激的食物,但胡萝卜不是发物,不具有刺激性,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叶酸、氨基酸、甘露醇、果胶等,不会影响中药发挥效果,而且适量的吃一些胡萝卜,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高血压吃中药还是西药要看个人的情况,高血压是比较稳定的,血压上升不明显,可以服用中药进行调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调节,如果病情稳定了,就不需要服用西药了。
但高血压属于中危、高危型,也就是血压上升的症状。一般都是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来稳定血压,但是服用中药的话,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中药只能对这些患者进行调理,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高血压治疗的关键是要稳定的血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适当的运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