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预激型综合征的费用

会员108667298 53岁 已回复
个把月发作一次,头晕目眩,两眼发黑,胸闷气短,上吐下泻,心率一百七八十次,重时十个八个小时才好。怎么挂你的号?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琳 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6133
您好,不除外室上速的情况,可以行射频消融术根治。具体费用与当地物价局规定有关系,大概五万左右。
有用0
关注
颜承尧 副主任医师 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柴里分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脑出血
已帮助用户: 140917
指导意见:你好,这个情况,应该考虑是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情况,是心动过速造成脑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这个可以直接去当地医院心内科治疗,选择专业医生进行治疗,避免诱发因素等,希望我的回答你满意,给个评价,谢谢
有用0
王学礼 主治医师 祁门县人民医院其他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 71320
指导意见:你好,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因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引起来的,这种情况,需要去心血管内科做射频消融治疗,当然首先应该做心电图证实,请对我的回复给予评价
有用0
相关问答

心房颤动患者在进行射频消融术以后主要以休息、饮食方面进行护理。
在手术后的6个月内不建议进行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的情况,主要是以休息为主,还要进行定期的复查,通过医生的建议下可以开始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但绝对避免进行中等以上程度的运动。
因为进行射频消融手术过程中,食管黏膜可能受到了一定的损伤。所以建议患者平常要注意以清淡饮食为主,建议食用白菜、排毒汤、茄子等有营养的食物帮忙恢复身体机能,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胡椒等可能造成伤口发炎的食物,对于术后恢复没有帮助。
此外,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以后的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预防并发症的风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射频消融能根治早搏。具体分析如下:
通常来讲,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射频消融手术是根治早搏的唯一办法。射频消融手术可以通过电生理检查寻找这些异位的兴奋点,然后通过射频消融能量灼伤有兴奋性的细胞来治疗早搏。该手术对于频发的房性和室性早搏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心率恢复正常,早搏消失。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射频消融术的费用根据医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在三万左右。平时要注意休息,不要做剧烈的运动,最好是去正规的三甲医院做手术,这个时候精神放松,心情舒畅,做好术前检查,做好手术后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手术的费用一般在五万左右。射频消融术是心脏介入手术的一种,主要用于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室性早搏比较常见。室性早搏在24小时内出现超过1万次,可选择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通过患者的静脉或者动脉,送入心腔,通过标定,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部位和机制,同时进行消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射频消融手术用于治疗心房纤颤,一般情况下并不加重房颤,发生此种病症,患者不用过于担心。应积极手术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还要定期复查查心电图或全天候动态心电图。
如果在采取射频消融手术后,仍然有房颤的情况,考虑是手术效果不好,手术不成功导致的,建议及时采取检查,明确病因后插旗其他治疗方式,控制房颤,治疗疾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射频消融术在第二天就能恢复正常。而被消融的能量损害的部分,通常会出现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变化,最终形成疤痕,需要几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手术中的病人,术后一个月的随访,效果反而更好,也就是说,在消融的位置,会有持续的损伤。对于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在心血管外科,射频消融是一种很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危险性不大,其疗效和安全性都比较好。
心房颤动是一种异常的回路,可以用射频消融术在较小范围内消融。术中要将皮肤表面的静脉穿破,然后将电极送至消融位置,消融成功。手术后24小时内患者就可以下床行走。因其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已逐渐被许多心律不齐病人所选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