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9周,一直断断续续见红,

会员112545670 28岁 已回复
怀孕9周,一直断断续续见红,测过三次孕酮,第一次还算正常,第二次降了一点医生说有点偏低,开了口服的黄体酮吃了十来天,这两天又去测了孕酮,做了b超,目前孕酮值,b超检查都是正常的,可是从怀孕一开始到现在隔个五六天就会见一点红,就是上厕所的时候,纸上会有一点,硬币大小的红色,肚子也不痛,现在很害怕,关键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孩子保住的机率大吗,今天开始吃保胎灵胶囊,维生素片,这些药有没有副作用,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冯银娣 医师 烟台市中医院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妇科,普内,中医,心理咨询
已帮助用户: 21353
问题分析:你好 根据您的描述,你的情况还是考虑是先兆流产的表现。
意见建议:这种情况建议注意休息和保暖,按时作息,适当多补充营养,只要出血量不是很多,应该问题不大。建议再做B超看看孕囊的生长发育情况。
有用0
关注
刘翠云 医师 平南县中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真菌性外阴炎,霉菌性阴道炎,...
已帮助用户: 26982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情况考虑先兆流产,主要原因为体内黄体功能不足,即孕酮低,很容易引起胚胎停止发育,建议继续补充黄体酮,同时结合保胎治疗,尽量卧床休息,定期复查孕酮hcg及彩超了解胚胎发育情况,祝你和宝宝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在妊娠晚期见红是临产的先兆症状,大多数会在见红之后24-48小时就会发生临产以及分娩。分娩发动前会出现一些预示着即将临产的症状,比如胎儿下降感、不规律宫缩以及阴道少量出血也就是俗称的见红,这些症状都称为先兆临产。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妊娠足月之后见红一般都是有预兆的,一般不需要服用保胎的药物,可以等到有规律的宫缩,再进行顺产。在妊娠初期,妇女见到红色通常是有预兆的,此时可以口服黄体酮和保胎灵,并可以用苎麻根浸泡在水中进行止血。
如果孕妇在妊娠中期见红,可以通过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硫酸镁来达到保胎效果,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见红、宫缩、破水是临产的三大信号。一般见红后的24小时内就会开始阵痛,进入分娩阶段。但是很多人见红后几天甚至一周后才分娩。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见红后要观察它的形状,颜色、量等再作判断。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怀孕两个月断断续续见红可以通过生活护理、药物治疗来改善。
妊娠2个多月间歇发红是有先兆的,需要到专业的妇科彩超进行诊断,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有先兆流产的征兆,一定要在床上好好休息,不能做剧烈的运动,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保胎。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做大量的运动,同时要做好孕期检查,同时要密切监测孩子的生长状况,同时要避免使用药物,避免在孕期使用有毒、有害的环境,也要尽量避免暴露于放射源。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怀孕初期见红,需要尽快到医院,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怀孕初期见红了,即有阴道流血,有可能是先兆流产、宫外孕、葡萄胎、生化妊娠,造成怀孕后的阴道流血,建议尽快到医院,行B超检查和查血中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如果是宫外孕或者是葡萄胎时必须要住院治疗;如果是先兆流产,就需要休息和保胎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黄体酮、地屈孕酮片,联合口服维生素E。保胎期间是要多注意,要禁止性生活。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刚怀孕出现阴道见红,可能是因为受精卵着床、先兆流产、宫外孕的情况。
1.受精卵着床:部分孕妇在受精卵着床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小血管破裂,导致出现少量的见红的情况,孕妇不必过于担心,正常情况下一两天就会完全干净。
2.先兆流产:孕初期出现阴道见红也可能是因为子宫收缩或者孕酮含量低所导致的先兆流产。孕妇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保胎治疗。
3.宫外孕:如果受精卵着床于子宫腔以外的任何部位,也很容易造成阴道见红。如股确诊为宫外孕,孕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怀孕初期,胚胎着床不太稳定,平时需要注意孕妇身体情况,注意饮食均衡营养,避免操劳和剧烈运动,可以补充叶酸,预防胎儿畸形。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