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居高不下

会员114425355 52岁 已回复
病人患高血压很多年。春节期间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早上起床测量高压190左右,低压110左右,白天吃药可控制。春节期间除大年三十至大年初二两天少量饮酒,其他时间无饮酒。晚上10点至11点之间睡觉。服用药物:硝苯地平,替米沙坦,偶尔服用利血平。其他病症:心脏病,服用冠心苏合丸。春节期间患有感冒,咳嗽。
补充提问:
症状:血压升高 最近一次血压值:190/110mmHg 平时血压值大约:145/110mmHg 饮酒:偶尔, 家族史:高血压,冠心病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程丽春 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其他 三级甲等
擅长: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
已帮助用户: 22175
你好!根据你所描述的情况,建议你到医院心內科就诊,调换药物种类或剂量。
有用0
关注
李春香 医师 阜城县崔庙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5820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他喜欢吃顽固型高血压,可以在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降压药的剂量和类型。比如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替米沙坦,螺内酯治疗。就是要注意低脂低盐饮食,多喝水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避免情绪激动,不要过多熬夜,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忌酒。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忌长期食用高胆固醇食物。高血压病患者要控制富含胆固醇的动物脂肪和其他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鱼籽、虾、蟹黄、墨鱼等)。
意见建议:少吃太咸的食物。每日进盐控制在2-5克以内。因为食盐能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并促使肾小动脉硬化过程加快。食盐过多,还容易使水钠在体内潴而引起水肿。
有用0
关注
李富浩 医师 化州市兰山卫生院内科
擅长:呼吸系统疾病
已帮助用户: 8639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提供情况,考虑为清淡饮食,换用氨氯地平 联合倍他乐克 ,请问有什么不舒服?建议完善检查,及时就诊。多注意休息及清淡营养饮食,不要熬夜、劳累,不要吃辛辣肥甘厚腻食物。建议配合医生调理,有利于身体健康。请评价一下我的回答与建议,谢谢!
有用0
相关问答

可以说高血压也算是一个绝症,因为没有根治的方法,但是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可以做到很有效地控制血压进展,而且防止高血压之后,造成进一步的靶器官,或者说其他身体组织的危害,治疗目前大概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指的就是,把那些风险因素尽量地规避,药物方面是最常见的,经常医院里的门诊开药,会开很多种的药物,这些药物有的时候是单独食用的,有的时候是联合几种来食用的。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叶酸有助于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得更加平稳,一般建议患者每天吃0.4到0.8毫克,对于存在高通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可以长期口服叶酸片。同时要注意在日常饮食当中,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因为绿叶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叶酸,有助于更好的降低患者的血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可以吃红桃K,有一定的效果,它里面的玫瑰茄也有降压,利尿,止咳,还可以降胆固醇,所以高血压人群是可以用红桃k的,最好是根据医生指导合理的药物应用,避免降压过度,以免引起低血压,降压过度会引起头晕心慌。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睡前娱乐活动要有节制,这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注意的一点,如下棋、打麻将、打扑克要限制时间,一般以1小时至2小时为宜,要学习控制情绪,坚持以娱乐健身为目的,不可计较输赢,不可过于认真或激动,否则会导致血压升高。看电视也应控制好时间,不宜长时间坐在电视屏幕前,也不要看内容过于刺激的节目,否则会影响睡眠。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肺心病一般是由肺病发展而成的,当发展成肺心病后大多就不能治疗了,只能对症治疗,肺心病全身肿一般是由右心衰竭造成的,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按照心力衰竭对症治疗,可以用点肾气丸之类的中成药进行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在非药物控制的前提下,一般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40/90mmHg),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的血压会出现升高的情况,一般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比索洛尔、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药物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