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服硝苯地平心动过速,怎么调整用药

会员116434487 90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是多年的高血压病人,一直服用硝苯地平和盐酸贝那普利控制,效果还比较好。但是最近服硝苯地平后即出现心动过速,每分钟100次以上,我平时心率每分钟是60多次,改用络活喜,也同样心动过速,我应该怎么调整用药,希望能得到指导,谢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建平 医师 燕郊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疾病
已帮助用户: 90818
问题分析:高血压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意见建议:建议高血压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引起心动过速一般认为是继发性高血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导致的。
当患者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来的高血压,这种情况一般都有心动过速。或是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这种情况一般也会引起心动过速,同时有高血压,需要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具体原因。
当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通过积极治疗甲亢,心率能够下降,血压也可能恢复正常。对于嗜铬细胞瘤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治愈后可能会有增长血压的情况,亦可能恢复正常,皮质醇增多症这种情况也需要手术治疗。
若是原发性高血压伴有心动过速,比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贫血感染等情况也有少数可能导致心动过速的情况,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检查后才能判断。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预防高血压有以下方式:
1、烹饪时不要放过多的盐,因为盐里含有丰富的钠元素,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2、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导致精神较为紧张,从而也会诱发高血压,建议患者及时调节心态,平时多出门与朋友交流,从而起到缓解精神紧张。
3、患者可以进行慢跑、快步走、游泳等体育锻炼,锻炼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提高心血管调节适应能力,稳定血压水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是判断其是否为单纯的高血压。单纯的高血压要看是不是原发性高血压或者是继发。
原发性高血压90%以上,治疗时要注意个人的饮食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多个风险因子。高血压患者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不要暴饮暴食,每日要限制食盐摄入3g。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脂,特别是肉类和肉类。平时要多食用新鲜的果蔬。平时要注意多做运动,促进血液的流通,增强血管的弹性。戒掉酒精,不要熬夜,要有良好的情绪。如果还是高的话,可以服用一些降压的药,还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脑、肾脏等器官的损伤。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的发病率比较高,而且控制率也比较差,如果出现高血压的情况,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因为高血压会对靶器官造成损伤,导致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肾衰、视网膜病变等。高血压可分成三个级别:
1、一级高血压:140mmHg≤收缩压≤159mmHg,90mmHg≤舒张压≤99mmHg;
2、二级高血压:160mmHg≤收缩压≤179mmHg,100mmHg≤舒张压<110mmHg;
3、三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怀孕期间有高血压,可以口服硝苯地平。
目前认为,针对轻度妊娠高血压,药物疗法对胎儿没有好处,而且也没有任何可以防止先兆子痫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非药物疗法。
如果是严重妊娠合并高血压,应尽量减少产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有必要,可以选择服用抗高血压的药物,比如β受体阻断剂,阿米洛利,CCB,如果怀孕期间有高血压,可以服用硝苯地平。但需注意,无论使用哪类药物,都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高血压分级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90~99毫米汞柱。高血压二级,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在100~109毫米汞。高血压三级,收缩压大于等于180毫米汞柱,舒张压超过或等于110毫米汞柱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时,最重要的是这一次超过或等于140毫米汞柱时舒张压正常。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