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提问

孕超生心动坚持结果显示:心律失

会员117738450 1天 悬赏10元 已回复
孕超生心动坚持结果显示: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请问结果怎么样?严重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伊文 主治医师 黄冈市黄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综合
已帮助用户: 137920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这种情况考虑存在心律失常了,这种情况需要考虑用药进行调理控制的,否则有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的。
意见建议:建议你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清淡饮食,不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熬夜,可以考虑到医院看一下心血管内科,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看看
有用0
关注
张素云 医师 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 二级
擅长:妇科疾病的研究
已帮助用户: 134250
问题分析:你好, 很高兴为你解答,从你的叙述来看这应该考虑 ,应该没事的,别担心。到医院看一下心血管内科
意见建议:建议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必要时心脏彩超和心肌酶化验.确诊之后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有异常需要积极服用药物对症治疗,遵循临床医嘱为好
有用0
相关问答

有过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能否妊娠主要可以通过具体病情进行判断。
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频率、节律等出现了异常,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属于是良性的现象,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此时一般是可以正常妊娠的,一般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但还有部分患者可能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伴有气喘、心悸,甚至是晕厥的现象,此时因身体比较虚弱,是不可以妊娠的。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室性平行心律和室性平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病因是由中老年人、全舒张期,此时会降低冠脉的供血,同性心脏病患儿等引起的重要器。器质性心脏主,以老年患原因造成的。还可能是全身性的疾病:尿毒症、白血病、硬皮病等都会导致为主,以老年室性平行心律和室性同步心律型性心动过速是心律失常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出现电解质失调全:电解质失调血钾病、会导致室性平行心律和室性同步心律失常。
另外,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体内的氧气含量会在很短的一段时期里升高,从而如果是器质性心脏导致心脏不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是指窦性心动过缓同时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动过缓,伴有心律不齐,亦为临床较多见,尤其在年轻人中更为普遍。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都属于心律失常范畴。正常心跳次数为60~100,小于60次者为窦性心律,这种现象叫做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动过于缓慢时,常合并心律不齐,若不十分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多数可能性都是生理上的,若重度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这也许就是患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原因。所以对患者来说,应该注意观察其心率情况,一旦有不适合继续治疗的地方,就要及时的去找医生来进行诊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要做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具体内容如下:
1.心电图:心电图能够帮助患者查明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具体情况。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完整记录24小时内的心脏电活动,从而帮助患者了解病情。
3.心脏彩超:心脏彩超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脏有无存在器质性病变或损伤,从而明晰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原因。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吃橙子、葡萄、莴笋等食物比较好。具体内容如下:
1.橙子:如果患者存在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情况,则可以吃橙子,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对患者的身体有好处。
2.葡萄:葡萄含有较为丰富的果糖、维生素,也有助于患者的身体。
3.莴笋:莴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睡眠质量,因此患者可以适量吃莴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可能有心脏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具体内容如下:
1.心脏不适:如果患者患有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当病症频繁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心脏不适症状,如心悸、心慌、胸闷等。
2.呼吸困难:由于受到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影响,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可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这可能导致患者感觉呼吸困难,严重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绀的情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