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65岁。2011年10月以耒间断背痛。
2011年10月X线腰椎正侧位: 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序列不齐,L4椎体略向后移,L5两侧横突肥大,与骶翼假性关节形成。诸椎体边缘和椎小节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部分椎体间骨桥形成,前总韧带局段骨化,相应椎间隙不均匀增宽及变窄,椎旁软组织末见明确异常。
骶髂关节正位:两侧骶髂关节对位尚好,骨性关节面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边缘较模糊毛糙,关节间隙略窄,以左侧为著,余骨盆组成末见明确异常,L5两侧大与骶翼假性关节形成。
两侧骶髂关节炎,考虑退行性改变不能排除。
2011年10月骶尾椎CT平扫:两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模糊,骶骨丶髂骨耳状关节面欠光整,关节面下骨质内可见小状透光区,周围轻度骨质增生,硬化,密度增高,局部软组织末见明确异常改变。提示强直性骶髂关节炎。
血清LB27阴性。C反应蛋白丶血沉正常。
未曾治疗。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主要累及脊柱尤其是颈椎,特征是大量而表浅的不规则椎体前和侧缘骨质增生相互间融合形成椎体前广泛肥厚骨块,又称为强直性骨肥厚或Forestier病。
本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比约为2:1,男女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增高,45岁以前极少罹患本病。本病起病隐袭、缓慢、症状较轻,疾病早期一般无特殊不适,劳累、受凉或长途乘车后活动受限,甚至颈、腰背和外周关节的僵硬以及四肢疼痛。当出现跟骨、鹰嘴骨赘或距骨骨刺时,可有足跟痛、肘痛或足痛。
弥散性特发性骨肥大的主要表现为弥散性特发性骨肥大,多见于中年男子。
该病的x线影像学变化与该病的临床特征有很大关系,其病因为弥散性骨肥大,可见该病侵犯了大部分的骨头,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随病灶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多数病人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人会出现颈部、腰部和周围的关节和肢体的酸痛,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肥大是由多个表面浅薄、不规则的脊椎两侧边缘的骨质增生引起,彼此之间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广袤的脊柱前部肥大的肿瘤。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病人,可以不需要药物。如果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可以口服非甾体消炎的药,也可以使用一些非激素的止痛药和其它止痛的止痛药。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这两种都输脊柱关节炎,但致密性骨炎虽然可以引起疼痛,但不会发展,不会致残,影像学显示密度增高。强直性脊柱炎会导致驼背、关节强直等严重后果,影像学显示骨侵蚀改变致命性骨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疾病的临床病因有可能因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等都有一定关系。
脊柱炎的区别主要是脊柱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炎应统称为脊柱炎症,其中包括强制性脊柱炎,脊柱炎的病因如下。类风湿性脊柱炎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认为与遗传,周边环境有关。另外还有一类是非特异性的结缔组织病,如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以说这是类风湿病中的一种。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类药,慢作用抗风湿类药物和生物制剂类药,激素药物和中药。其中临床治疗中较常用到的是前三种,发病早期用药则主要是非甾体抗炎类药和慢作用抗风湿类药物。这两种药物起效需要一个时间段,特别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需要用药一段时间,才能判断用药治疗有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