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大米的含糖量差异大吗?

会员133073916 已回复
我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经常为吃什么而发愁。有朋友说小米的含糖量非常低,可以放心的吃。
医生回答共7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驻站医生18
擅长:全科
你好!糖尿病要控制饮食的总量,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毫无节制的去吃。一般情况下,每餐的主食不能超过二两,其余的食用蔬菜,瘦肉和鱼。三餐分配量是1/3,1/3,1/3,如果是四餐分配为1/7,2/7,2/7,2/7。你也可以根据劳动量,体重,根据食物的热卡,去精确计算。那样比较麻烦。要控制体重,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8以内,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11.1以内。以上是对“小米和大米的含糖量差异大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有用0
驻站医生20
擅长:全科
你好,这两种米的营养各不相同,小米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和氨基酸,而大米中含有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要比小米少。100克大米的含糖量是5.8毫克,小米含糖量是3.2毫克,大米淀粉含量高,小米是粗粮。如果是跟糖尿病有关,那么建议多吃粗粮和蔬菜等。
有用0
驻站医生24
擅长:全科
糖尿病病人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按照糖尿病的饮食要求,控制饮食量和调整饮食结构,饮食要多样化,但不能超过总热量。大米和小米的含糖量是相同的。小米大多是用来做粥食用。但糖尿病病人尽量减少粥的食用,因其在胃的排空较快,歺后血糖上升的较快。
有用0
驻站医生25
擅长:全科
病情分析:大米含糖量高,尽量食用粗粮或面类,如玉米、小米,馒头类。大米也可食用,但量要少,而且少吃粥,吸收快。指导意见: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多锻炼身体,少熬夜,多吃蔬菜,特含B1、Vc、VE烟酰胺食品,不在短时间内吃含高糖的食品。
有用0
驻站医生27
擅长:全科
病情分析:您好:大米含糖量高叫小米高。大米的含糖量是5.8毫克小米的含糖量是3.2毫克指导意见:糖尿病患者饮食方面必须严格,限制主食量;并不是说吃小米即不会升高血糖,而是其含糖量相对较低,若每次严格规律饮食,对血糖的控制更加有益。
有用0
驻站医生26
擅长:全科
病情分析:体内的糖是可以通过别的物质转化的,像淀粉,就可以转化成糖指导意见:没有什么完全不含糖的食物,建限制糖的摄入量就好,至于那种含糖多,不好说以上是对“小米和大米的含糖量差异大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有用0
驻站医生11
擅长:全科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以适量喝粥,但是要注意血糖变化,糖尿病病人要控制体重,戒酒,适当运动,饮食注意清淡,低糖,多食蔬菜,瘦肉,少油腻,注意血糖变化,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发生。
有用0
相关问答

米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主食,它的含糖量非常高,属于一种高糖分食物。米饭中的糖分主要是以淀粉为主。这种淀粉摄入体内会迅速的转变成糖分,从而升高血糖,所以糖尿病的患者不要吃太多。而正常人吃米饭之后除了促进新陈代谢外,还可以吸收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是吃多也容易导致淀粉在体内堆积成脂肪引发肥胖。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小米与大米相比,小米的热量会更高一点,每100克小米中含有360大卡的热量,而每100克大米中只含有350大卡的热量,们的热量含量虽然差不多,但是小米确实比大米的热量要高一些。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大枣含糖量较高,会使糖尿病血糖增高病情加重。因此血糖高,糖尿病不宜多吃大枣。但大枣富含钙和铁,对防治骨质疏松,产后贫血有重要作用,中老年人更年期经常会骨质疏松,正在生长发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发生贫血,大枣会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药物不能比拟的。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不加糖的豆浆,豆浆的含糖量还是比较低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都可以喝。豆浆的营养价值相对来说比较均衡,比较全面,每天喝1到2杯豆浆,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可以。孕妇怀孕期间多喝粥可以帮助暖胃养胃缓解怀孕期间胃部的不适症状还可以帮助设计更多的营养。但是也不能光和周要营养均衡肉类蔬菜都要吃,这样宝宝才会更好的发育。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生活中常见的低糖主食有,高粱、荞麦面、燕麦、糙米、玉米面、黄米等,血糖高,在主食上需要注意,在水果上也有一定的控制,禁忌食用菠萝、苹果、提子、西瓜、哈密瓜、菠萝蜜、榴莲、香蕉等食物。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