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宝现在两岁,1岁10个月的时候,查出心律不齐、早博,被...

会员2 26 已回复
我的宝宝现在两岁,1岁10个月的时候,查出心律不齐、早博,被诊为病毒性心肌炎、频发室性早博。住院时,检查心脏彩超、心功能,心肌酶莆都是正常的,动态心电脑结果显示窦性心律、心律不齐、室性早博33088次/天。输液时用的维C,和抗生素及一种护心的中药,吃的是瑞安吉和心律平片,12天后还是没有一点效果,只是在服用心律平片三天后心电图正常过,但过了两天又没有效果,就把心律平片换成了胺腆铜片(这种药好像负作用很大),还是没有效果。出院后又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到另一家医院复诊,又全部都是正常的,没有一个早博出现 ,但在小孩两岁月体检时又发现了次数很多的早博,小孩没有任何症状也不感冒。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对小孩的身体发育是不是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病能不能完全治断根?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国顺 河北省威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肺部感染,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心病
已帮助用户: 165470
指导意见:心肌炎的治疗、急性期建议静点极化液等一到两周、卧床休息1-3个月、口服药物3个月到半年、限制运动一年左右、药物可以应用荣心丸、辅酶Q10、果糖、维生素C等、心肌炎的治疗要有信心绝大部分心肌炎患者都可以痊愈、部分会遗留后遗症、只有很少的患者发展为慢性或者扩张型心肌病、
有用0
欧阳晨 主任医师 退休
擅长:妇科儿科
已帮助用户: 1394
你好:建议进一步行彩超、心功能,心肌酶莆等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的存在.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病毒性心肌炎需要在医院呆多长时间,要看病情的轻重。如果是轻度的病毒性心肌炎,需要在医院检查原因,加服一些心肌营养素,熬过了急性心肌炎,一到两个星期就可以离开。而重症心肌炎则会出现心功能不全、恶行心律不齐等症状,病情较重,病情较重,病情较长期、较长期,有的病人会出现心源性猝死、呼吸衰竭等症状,需呼吸机辅助,病情一般会维持一个多月,多则一个多月。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几天恢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周:如果患者病毒性心肌炎症状轻微,经过适当休息以及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下,有可能很快会恢复,一般多为一周左右。
2.1月:如果是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可能会在早期就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循环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表现,情况比较严重,在治疗时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时间,通常可能会需要1月左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炎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种:
1、要求病人在床上静养,以减少心脏负担;
2、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质食品,以确保充足的营养;
3、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要注意控制食盐摄入量,避免出现钠过多的情况;
4、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必须在床上躺着,不能下床、只能在床上大便、在大便时尽量不要用力;
5、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通过吃一些镇静剂来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心脏的康复;病人出院后要注意自身的着凉和着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心肌局限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病毒性心肌炎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如果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会降低,可能会受到病毒感染,从而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这种情况可以治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要多休息,多饮水,放松心情,不要过于疲劳,要经常进行检查。大约5%会出现病毒性心肌炎。根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心肌损伤等症状,进行相应的诊断。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病毒性心肌炎多为病毒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腹泻、心慌、胸闷等,主要表现为肠胃部及上呼吸道病毒。
1、卧床,注意保持充足的水份和维他命,注意保暖;
2、服用滋阴药,如黄芪,可改善心肺气虚,提高免疫功能;
3、口服清热解毒的药,用于治疗由肠炎、流感等引起的感染、心肌炎。具体的使用方法要根据临床情况,在医师的建议下进行。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病毒性心肌炎轻度病人不会出现任何征兆,典型的症状有肌肉疼痛、疲倦、心慌、胸闷等几种:
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种类、机体的反应有关。轻度病人不会出现任何征兆。部分典型症状有其症状有肌肉疼痛、疲倦、心慌、胸闷、眩晕、气短等。而病情较重的,可能会有心跳不齐、休克等情况,诊断依据是心肌酶谱、临床表现等,需要综合判断。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