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一个月男宝宝,这几天反复发烧,发烧很有规律,早...

会员122268747 0 已回复
一岁一个月男宝宝,这几天反复发烧,发烧很有规律,早上和下午开始发烧,不留鼻涕不咳嗽,精神也可以,吃了一天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不起效然后换成小儿宝泰康颗粒,抗病毒口服液,阿奇霉素,吃到现在,宝宝今天没发烧我中午把小儿宝泰康颗粒停了,其他的药接着吃可以吗?宝宝退烧后体温一直在37.2度而且室内很凉快,穿的短袖短裤很凉快这是怎么了?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唐士龙 主治医师 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林业局职工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擅长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28302
问题分析:你好,宝宝这种情况考虑还是有病毒性感冒的表现,积极进行综合治疗的。
指导建议:建议加强孩子的看护,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和理化因素的刺激,避免着凉,积极预防感冒。注意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膨化类食品。适当的补充一些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前要适当的饮些温开水。口服抗病毒的感冒药进行综合治疗的,注意观察疗效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病毒性的没有特效药,即使输液,也不能缩短病程的,多喝水。可以口服抗病毒的药物。体温超过38度5以上,再考虑用退烧药的。没有咳嗽胸闷气短等,病毒性的病程大约在7—10天左右。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发烧指发热。如果1岁宝宝反复发热,很有可能是疾病还没有得当控制,或者是疗程不合适。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病毒感染会持续5天,体质好的宝宝会出现发热5天。宝宝发热,可能是因为宝宝急诊感染或者是炎症,需要做血常规的检查。因此,父母可以带宝宝去儿童医院做一下血常规,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退烧只是辅助疗法,主要是为了减轻症状,预防高热,如果孩子的体温高于38℃,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来帮助宝宝退热。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发热反复发作,无法在家里应付,应及早就医找出病因。
一般情况下,发烧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发热就是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也可以说是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反应而导致的体温异常升高。发烧仅仅是表象,就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发热的本质就是体温调节机能障碍,导致了体温过高或过低。若无法控制这一基本问题,发热反复无法控制。比如,孩子突然发热了几天,体温一直没有降到正常范围内。因此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看看孩子的不习惯,出现了哪些不正常情况,为医师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来说,宝宝反复发烧可采取以下手段治疗:
建议及时带宝宝前往医院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查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头孢菌素类的消炎药等药物可以对症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用药3-7天后通常症状会有好转;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能帮助退烧。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情况,让宝宝好好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免喧哗吵闹,定期检查体温,多给宝宝喝水,注意饮食护理,清淡饮食,增加宝宝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有利于身体恢复。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般来说,宝宝反复发烧应当通过以下方式退烧。具体分析如下:
宝宝反复发烧要及时的进行体温调节。当宝宝反复发烧的温度低于38℃。可以先不给宝宝反复发烧服用药物,可以通过物理的方式来进行冷却,可以使用温水擦浴、贴退热贴、冷敷等方式。如果温度超过38.5℃,一定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退热药物。在高热的情况下,宝宝会由于换气、出汗等原因而流失很多的水份,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足够的水份。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室内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湿度、温度适宜。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发烧38.5度指发热38.5摄氏度。发大部分是由感染所致,其病原体可为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其中前两者最常见。建议对患儿做血常规检查,可粗略反应出儿童感染细菌或病毒,再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
病毒感染晚期易合并细菌感染,如果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上可服用退热药。如果处于低热,一般建议物理方法退温。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