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夫孩子心肌酶高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谢谢!

会员13513995 5 已回复
请问大夫孩子心肌酶高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谢谢!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苏煌 江苏省人民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外科 泌尿外科 男科
已帮助用户: 5817
问题分析: 你好,心肌酶高常见的原因有病毒性感冒,呼吸道感染等,最严重的当然是病毒性心肌炎,这个会导致死亡。建议你检查下孩子有没有胸闷气喘,做个心电图有没有异常,排除心肌炎的可能性。如果是单纯的感染,服用抗病毒药物,注意保暖,多喝开水,吃点板蓝根冲剂就行。
意见建议:平时不要压力太大,注意休息,改善饮食,补充营养,增强锻炼。
有用0
关注
张双峰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脑血管,皮肤病,儿科
已帮助用户: 13786
问题分析: 孩子是否有感冒的病史,或者外伤的病史,心肌酶升高考虑心肌炎,或者肌肉损伤
意见建议:建议多注意休息,增加营养,没有特殊不适的及注意观察就可以,
有用0
关注
刘业娟 个体医院内科
擅长: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 210631
问题分析: 所谓心肌酶一般指CK-MB、CK等指标,往往没有心脏特异性,很多疾病多可出现升高;
意见建议:反映心肌损伤的比较特异的标志物一般指肌钙蛋白;如果肌钙蛋白正常,不能判断为心肌损害,也就不是心脏病了
有用0
相关问答

甲状腺癌位于左叶手术后应该每天按时服药,当出现心慌、多汗、急躁或畏寒、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嗜睡、食欲减退等甲状腺激素过多或过少表现时要及时报告医生,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定期去医院体检,以防术后复发。出现异常也一定要及时就医。

陈健鹏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常见恶性肿瘤以化疗为主的内科综合治疗,尤其对肺癌、乳腺癌、消化道恶性肿瘤、妇科肿瘤、前列腺癌及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及靶向、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一般来说,引产注意事项有以下这些:
1、引产前要做好相关的检查。主要是通过B超来判断胎儿的尺寸和胎盘的位置,通过血液化验来判断是否存在引产禁忌。2、要根据有无高风险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引产方法。常见的引产方法有利凡诺、水囊引产、缩宫素引产等。
3、在引产后要注意阴道的血流量,要比月经量少,以免出现产后大出血。
4、引产两个星期做B超检查,看看有没有残余。

赵晓东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阴式手术、各种腹腔镜手术、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宫颈癌前病变(CIN)的诊断和处理、LEEP手术、以及妇科恶性肿瘤化疗。

应该左右侧卧位交替休息,不应该平卧位,以免形成子宫后位,导致腰困,痛经。产后最初的2-3天以内以卧床休息为主,尽量减少活动。产后身体比较虚弱,如果母乳喂养,就需要加强营养,多吃优质高蛋白食物,比如牛奶,瘦肉,鸡蛋,鸡汤,排骨汤等,满足宝宝发育的营养需要。注意产后一个月以内不能同房,不能盆浴与坐浴。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勃起异常的注意事项有保持平静的心境,摆正心态,不要因为偶尔的性交失败而忧郁,要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少吃肥甘厚味,少饮酒,多吃粗粮、萝卜、青菜。不要滥用各种滋肾壮阳的补品。

李玉涛主治医师外科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专业擅长: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精子畸形、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精囊炎等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

45岁生孩子的注意事项有定期做产前检查。
45岁的孕妇在早孕期要及时查明怀孕的危险因素,避免出现不适宜怀孕的情况,可以做NT检测;妊娠中期应该做无创DNA基因检测,22-24周进行B超诊断,24-28周进行糖耐量测试;在妊娠30-32周进行小排畸检测,以明确诊断,防止早产;可以适当增加产检次数,从而确保孕期安全。
建议平时适量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如菠菜、香菇、油菜等,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扩张型心肌病饮食上的注意事项如下: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提高肌体的免疫力,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品,不要吃太多的东西,否则会加重心脏的负荷,如果是功能不完全的患者,应该选择低盐的饮食,同时还要控制钠的摄入量。低盐的饮食原则是每日盐摄入量低于5g,情况较重的患者每日1g以内,而对于心脏功能紊乱的患者,宜多食多餐,尽量吃一些容易消化、高脂肪、高营养的食物,尽量不要吃太多的东西,比如烟酒、茶、咖啡等,以免引起心脏骤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