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数值是多少

会员145635813 37 已回复
我有糖尿病,医生让我多控制血糖。请问,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数值是多少?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数值需要看患者的年龄段区别,主要情况如下:
1、年轻患者:如果刚刚得了糖尿病,没有其他器官并发症,会要求更严格地控制血糖水平,低于上述平均正常范围,即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2、老年患者:如60多岁的老年患者,有相关并发症和其他老年疾病风险的,会放宽上述标准,将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标准控制在上述上限。因此,糖尿病正常值的范围应该根据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身体状况给予高度个体化的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分级管理,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标准。
有用0
相关问答

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数值需要看患者的年龄段区别,主要情况如下:
1、年轻患者:如果刚刚得了糖尿病,没有其他器官并发症,会要求更严格地控制血糖水平,低于上述平均正常范围,即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2、老年患者:如60多岁的老年患者,有相关并发症和其他老年疾病风险的,会放宽上述标准,将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标准控制在上述上限。因此,糖尿病正常值的范围应该根据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身体状况给予高度个体化的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分级管理,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标准。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理想指标是空腹血糖控制在5、6mmol/L左右,饭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左右。年龄大,低血糖风险高,可以适当放宽血糖要求范围。空腹血糖控制一般建议为6-8mmol/L,饭后2小时血糖控制为8-10mmol/L。
要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努力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只有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这样的水平,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才会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并发症,生活质量一般不会受到影响,所以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理想范围内。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孕妇的血糖水平与正常人,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不同。孕妇的空腹血糖管理相对严格。因为要考虑母亲和胎儿的安全,所以血糖控制范围如下。
1.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标准为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4.4-6.7MMOL/L。
2.孕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稍高,建议孕妇空腹血糖控制在5.5mmol/L以下,饭后2小时在7.0mmol/L以下。
孕妇的血糖控制不是越低越好。因为血糖控制太低会影响胎儿的健康,特别是脑细胞的发育。因此,孕妇的体重和血糖控制最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妊娠糖尿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在妇科病中,和妊娠高血压一样,发病率很高。对孩子的伤害,远超孕妇。
因此孕妇要注意孕期的糖尿病,尽早发现和治疗。在临床上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间的糖尿病与未妊娠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围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所以我们的血糖控制的标准比较严格,所以我们建议空腹血糖低于5.3。饭后1个小时内的葡萄糖不得高于7.8个单位,饭后2个小时内不能高于6.7个单位,晚上不能低于3.3mmol/L。怀孕期间要注意饮食方面的问题,可以定期在家里观察两到三个月的葡萄糖含量,这样可以更好的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服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我国制定的糖尿病成人血糖控制标准为每升4.4-6.1毫摩尔,餐后2小时内每升4.4-8.0毫摩尔。孕妇糖尿病的控制标准为:餐前和睡前血糖不超过5.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6.7mmol/L。老年人低血糖的风险比较大,空腹血糖一般不超过8.0毫摩尔/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mmol/L。建议平时应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注意测血糖,如果出现症状,建议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8mmol/l以内,而对于年龄偏大,或合并了糖尿病肾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可以放宽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