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心电图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性期前收缩等表现。
心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心电图主要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性期前收缩等,如果病人在20到30钟内有足够的血液供应,那么在心脏再灌注后,心脏出现明显的心率不齐,而心肌梗死则会导致很严重的室速、室颤等。当心脏再次缺血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后,就会出现多种严重的心律不齐。
一般情况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包括钙超载理论、白细胞渗透论、自由基理论等,具体分析如下:
1、钙超载理论:心脏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长期缺血缺氧后,在充氧或再灌流时,会有钙离子进入到细胞中,造成钙超载,对受损的细胞进行修复。
2、白细胞渗透论:当组织受到伤害时,细胞的细胞会分解,产生更多的花生四烯酸,这些物质对人体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从而导致大量的白细胞附着在内皮上,同时,白细胞也会分泌出许多具有趋化效应的炎症介质,从而加剧了内皮的破坏。
3、自由基理论:因体内大量的活性氧或抗氧素的活力降低,会引起链状脂类过氧化物的发生,造成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正常情况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当心肌缺血时,心脏出现了大量的缺血性,使其处于一种比较安静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心脏的新陈代谢速度很慢。一旦血液被补充,它们就会获得充足的氧气,从而进入工作模式,体内积累的代谢物质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而对正常的组织造成严重的氧化损害。在进行再灌流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手术的持续期。
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和普通的心电图心肌缺血的改变,是完全一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动态心电图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只要是休息的时候,都能记录到24个小时以上的心脏活动。对一些患者来说,如果没有心电图心肌缺血的证据,就不能确定是不是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斜型、水平型、ST段上型、T波形变化等。
通常来说,损伤性心肌缺血心电图的表现有损伤型ST段移位。
ST段移位可以出现ST段下移和ST段上举两种不同的形态。在心肌缺血的初期,仅有T波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重,可能会造成心脏的损害。在心内膜下的心脏损害中,ST矢量是从心脏外侧膜面朝向心内膜表面,导致ST段下移,ST段下移小于0.05mv对心脏的临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要通过心电图进行最初的判断。在心肌缺血心电图的表现上,有ST段的压低或者弓背抬高,以及T波的倒置或者高尖。另外,还可以出现病理性的Q波,这些都是心肌缺血典型的心电图的表现。除了心电图还需要通过心脏彩超、冠脉CT、冠脉造影来明确心肌缺血的部位程度,以及是否有心肌梗死的出现。根据这些检查可以明确管腔狭窄的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