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又称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骨量流失。
骨质疏松症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而骨质疏松又称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骨量流失。主要有乏力、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症状,在外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发生压缩骨折或脆性骨折。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钙剂以及维生素D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性骨量减少,表现为单位体积骨量降低,矿盐和骨基质比例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机会。如果不慎患上了骨质疏松症,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并治疗,改善不适情况。
家族性骨质疏松症指的是遗传因素作用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是骨量减少,骨脆性增高,并且骨量及骨的脆性受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在这方面的作用占70%-80%。另外部分骨质疏松病历有明显家族发病趋势,家族性骨质疏松症指有较强家族发病特征的骨质疏松症,而遗传病应该比较清楚或已清楚。因此在诊断上需要结合家族史来判断是否属于家族性骨病患者,而非简单根据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表现为骨密度显着降低,易发生骨折的临床综合征集合,若将病因已完全清楚的遗传性代谢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称之为家族性骨质疏松症,原因不十分清楚者可称之为特发性家族性骨质疏松症。
三级预防是指对那些有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积极的进行抑制骨的吸收、促进骨质形成的药物治疗。
预防骨质疏松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对于有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人,要采取有效的药物来控制骨吸收,促进骨质形成,同时还要注意预防摔倒、防止颠簸等。对于中老年人的骨折,要及时进行外科治疗,进行牢固而有力的内固定,术后尽早进行体育治疗,营养治疗,补钙,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身体素质。
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是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诊断准则,首先,要知道详细病史和查体特点,这些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基本依据,临床凡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者,脆性骨折史、消瘦、闭经、停经、慢性疾病等,长期营养不良等,长期卧床或长期使用造成骨丢失,均应考虑到可能有此病的发生。其次要通过实验室检验来明确是否属于骨质疏松,因为实验室检测能够直接反映出患者的实际情况。此外,骨质疏松通常骨密度小于2.5个标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