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骨质疏松症指的是遗传因素作用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是骨量减少,骨脆性增高,并且骨量及骨的脆性受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在这方面的作用占70%-80%。另外部分骨质疏松病历有明显家族发病趋势,家族性骨质疏松症指有较强家族发病特征的骨质疏松症,而遗传病应该比较清楚或已清楚。因此在诊断上需要结合家族史来判断是否属于家族性骨病患者,而非简单根据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表现为骨密度显着降低,易发生骨折的临床综合征集合,若将病因已完全清楚的遗传性代谢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称之为家族性骨质疏松症,原因不十分清楚者可称之为特发性家族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性骨量减少,表现为单位体积骨量降低,矿盐和骨基质比例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机会。如果不慎患上了骨质疏松症,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并治疗,改善不适情况。
三级预防是指对那些有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积极的进行抑制骨的吸收、促进骨质形成的药物治疗。
预防骨质疏松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对于有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人,要采取有效的药物来控制骨吸收,促进骨质形成,同时还要注意预防摔倒、防止颠簸等。对于中老年人的骨折,要及时进行外科治疗,进行牢固而有力的内固定,术后尽早进行体育治疗,营养治疗,补钙,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身体素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病,其特点是骨质疏松、骨质组织受损等。骨质疏松特点是骨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增大,本病可发生于各种性别、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绝经女子及老年男子。骨质疏松有两种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三类,分别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春期)。更年期后骨质疏松症多见于女性绝经后5~10年,老年骨质疏松症是指老年人70岁以后出现的骨质疏松。
特发现骨质疏松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中的一种,不是继发性的骨质疏松,比较常见的是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发病原因不是特别明确,可能是在青少年时期,骨构建和骨再建时时发生骨形成和骨吸收不平衡。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一般发生在成年女性闭经前,或者是男性在60岁前,是一种全身骨代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