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的发病年龄与病情轻重的关系是Ⅰ级抽动轻微,不影响学习与生活。Ⅱ级抽动严重。Ⅲ级抽动严重,并影响病人生活。Ⅰ级合并多动症者发病最早,平均年龄为4.65岁,Ⅲ级平均年龄为8.14岁,提示发病年龄愈晚,抽动症状愈重,愈需积极治疗。
儿童抽动症治疗是综合性的。症状轻微的抽动症病人只需要进行心理行为治疗,而不需要应用药物治疗,主要是予以心理调适、心理疏导,给予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提供支持性指导。当抽动症状影响了机体的功能,行为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再考虑使用药物。
儿童抽动症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行为治疗。
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要避免出现药物的副作用,如果出现问题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因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所以使用的药品并不是绝对最佳、最快捷、最有效的,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选用最适合的药品,最常见的是盐酸硫必利片、阿立哌唑片等。还有就是可以结合中医的中药进行调理,但是要注意个人的具体情况,需要到中医科进行调理,并针对具体的病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抽动可分为简单运动抽动、复杂运动抽动、简单发声抽动、复杂发声抽动。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单纯的动作痉挛多见于5~10岁的孩童,而发声痉挛多见于8~15岁的孩童。有些病人会出现只有通过痉挛来减轻的局部不适。由于压力,焦虑,疲劳,兴奋,身体疾病,各种类型的痉挛都会加剧,通过放松,专注于某件事情,或者在睡觉时会减少或者消失。对其病因和发生机理的研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临床资料显示,抽搐的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神经免疫、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儿童抽动症可能是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等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目前,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通常有频繁眨眼、斜眼、扬眉、踢腿、踮脚、吼叫声等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改善,常用药物有可乐定、氟哌啶醇、硫必利等,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