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主要靠与病人接近的人的病历报告和临床观察、检查和分析对精神障碍本身还没有客观的诊断手段现有的实验室方法。只是为了排除器质性疾病或查明可能引起某些精神障碍症状群的躯体病最终确定精神障碍性质还是靠临床精神状况检查和分析。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以认知,行为等方面改变,常伴有功能损害。精神障碍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和非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经过积极的干预,大部分都能够完全恢复正常,甚至不再复发。
预防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需要注重饮食健康、了解疾病等。
预防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要从青少年做起,在生活和饮食上要重视,禁烟、酗酒、多运动锻炼、多与社交活动,锻炼乐观的性格。就整个社会来说要大力发展健康体育,加强身体素质,积极进行健康文化活动,积极宣传医疗保健,了解预防和保健。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身体的具体情况。
精神障碍指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异常。病因主要有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表现为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等。
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两方面。已明确病因者,应尽早采取措施,去除病因。如抗感染、清除进入体内的毒物、颅内占位病变的去除、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等。病因已不存在或无法去除者,则宜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消除精神障碍。急性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人,常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可口服药物镇静,也可加用肌肉注射。由于镇静作用较强,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对年老、血压偏低或有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