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通常90天左右可以走路。
骨折受伤后一个多月内通常可以用拐杖下地活动,但患肢不能用力。六个星期后才能适当落地,不过不能带太多的东西。八个星期以后可以逐渐增加重量,最好是用拐杖行走,尽量不要摔倒,可以适当的负重行走,通常90天左右可以走路,但是要注意不要长期站着走路。在此过程中如果长期站着或者走路会导致水肿加剧,可以适当的抬起患肢进行放松。
临床上如脚踝或腿部有轻微骨折时,仍需石膏固定至少1个月,拍薄片复查观察愈合情况,并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逐步下地运动,3个月后基本可痊愈,逐步运动、逐步负重。
若为老年人则愈合时间可稍长,应注意增强营养,多吃含蛋白质、钙质的食品,可促使骨折迅速愈合。在生活当中也应当注意,不要吃热性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如果患者在X光检查中发现骨折线不清,则表示骨痂在骨端处生长,骨痂在骨端充盈,所以在拍片时会造成骨折线的模糊不清,这样的话,就可以用手扶着拐杖,慢慢的下床。
不过要记住,在第一次下地负重的时候,尽量不要做太大的运动,否则会造成四肢的痛苦和骨疤的形成。轻微的负重可以让人慢慢的习惯,也可以慢慢的习惯,慢慢的加大重量和时间,然后用拐杖支撑四个星期左右,然后在下地的时候要尽量的保暖,防止受伤,防止再次受伤。
一般情况下,轻微骨折多久可以走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如果是下肢长骨干骺端轻微骨折,一般6周左右就能达到临床愈合,患者在6周左右就可以持拐不负重行走。如果是长管状骨骨干部位轻微骨折,此部位血运不佳,一般需要2个月以上,患者才能下地持拐行走。如果是股骨颈轻微骨折,通常至少也需要3个月左右,患者才能走,且不能负重走路,否则可能会出现骨不连或股骨头坏死的情况。
脚趾骨折20天不宜下地活动,否则会影响到患者的骨折愈合,严重的话,会导致骨折的再一次错位。
一般情况下,骨痂在一个半月左右会出现,因此在20天内不宜下地活动。要加强对骨折部位的休息和保护,以促进骨折的恢复。肿胀严重时,要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消肿。可以服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一般在一个半月后拍片子,看骨折的恢复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否能够下床行走。
撕脱性骨折一般需要28-56天左右可以走路。
通常情况下,撕脱性骨折一般在28-56天左右可以下地行走。撕脱性骨折如果骨折块比较小,不会影响到四肢的活动能力,可以用石膏或者支架固定。一般28天左右就可以恢复正常,可以下床行走,在固定的过程中,要做好肢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避免肌肉萎缩和无力。对于骨折块较大、骨折线已触及关节面、严重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应采取手法复位,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若手法复位效果不佳则应行切开内固定。术后要等骨折痊愈后再下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