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3个月的孩子,10天前到现在断断续续拉肚子,有时...

会员19231934 13月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一个13个月的孩子,10天前到现在断断续续拉肚子,有时1天三四次,有时一两次,有时稀有时坚,近两天体温有点高,最高时有37.5度,是不是因为吃了艾滋病人嘴里的东西。今天早上拉了一次,不稀也不坚,医生别给奶粉她喝,还有扁桃体发炎。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吃了儿感退热宁颗粒,猴耳环消颗粒,阿莫西林颗粒,贴了退热贴,还挂了吊瓶,早上37.1度。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孩子这怎么哪、以艾滋有关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亮 泰山医学院外科
擅长:外科,尤其擅长神经外科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44390
问题分析: 你的情况考虑是扁桃体炎,可以到医院做血常规,血沉和x线检查等确诊。
意见建议:你好,口服阿莫西林以及连花淸瘟胶囊治疗,也可以使用中药治疗,如金银花、桔梗、甘草、陈皮,茅根,麦冬、青果、川贝母,用适量的水温火熬制的药汤分次服用,连服即可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来说,孩子拉肚子吃以下食物,具体分析如下:
儿童腹泻时可以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来调节肠道菌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服用补液盐来防止脱水,可以服用蒙脱石散来保护胃肠粘膜,也可以服用一些不干净的食物,比如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益生菌等。平时要吃清淡的东西,要多吃白米粥、面条、馒头等面食。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宝宝拉肚子区分是感染性的腹泻,还是非感染性的腹泻。感染性的腹泻多见于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原虫的感染造成的。非感染性腹泻和天气因素有关,天气过凉或者是过热都能造成孩子腹泻。喂养不当,喂养不定时,不定量,增加食物的种类,在小婴儿时期就容易引起腹泻。食物过敏,比如牛奶过敏,也容易造成腹泻。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化验大便白细胞高,要控制饮食,没有白细胞高,为消化不良。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孕妇拉肚子。拉肚子是粪便里的水分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导致大便不能成形。造成腹泻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肠炎,多由于进食不洁食物,引起肠道炎症。还有口服特殊药物,如硫酸镁等泻药,可引起拉肚子。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婴儿拉肚子即腹泻,有轻重之分,轻度腹泻,每天拉稀大便少于10次的,大便稀烂或水样便,食欲较差,全身症状也是比较轻的。如果是重度的腹泻每日在10次以上,全身症状比较重,拉稀水样大便,电解质絮乱,还有嗜睡,精神萎靡,胃胀,发热等。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小孩由于胃肠功能比较薄弱,可能会因腹部着凉或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腹泻的情况,建议家长可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和对症用药的方式来改善。
家长需尽量在孩子的饮食上做出调整,建议多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软烂的面条、小米粥、山药粥等,可减少胃肠负担,缓解腹泻的症状。同时还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暴食或摄入过多生冷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腹泻症状。除饮食调理外,家长也可选择较为安全的外用贴剂疗法来治疗,如丁桂儿脐贴,该药具有健脾温中,散寒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孩子因风寒、伤食、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的腹泻。不用喂药,不经肠胃,不会加重肝肾代谢负担,直接贴于孩子肚脐,药物通过脐部快速渗透直达腹部,孩子接受度高,家长也比较放心。

王翠玲主任医师儿科北京友谊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如小儿发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气管炎、肺炎等,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小儿肠炎等),过敏性疾病(湿疹、鼻炎、哮喘、过敏性肠炎等),以及新生儿疾病(新生儿喂养指导、消化不良、新生儿黄疸、尿布疹等),儿童保健(婴幼儿喂养指导、生长发育评估、性早熟、常见营养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

首先要观察孩子有没有发热、呕吐,大便次数、性状及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都还可以的话,可以口服药物治疗,如果效果不佳,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