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0.7厘米.这几天右肋下隐痛,尤?胆囊息肉0.7厘....

会员23933521 24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胆囊息肉0.7厘米.这几天右肋下隐痛,尤?胆囊息肉0.7厘米.这几天右肋下隐痛,尤其是弯腰或者倾斜时明显.也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乌军治胆片如何。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霍永敏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2117
问题分析: 您好,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
意见建议: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非术治疗为辅。祝您健康
有用0
王吉重 医师 山西省左云县益康儿科门诊儿科 一级甲等
擅长:肠胃炎。小孩发烧,心脑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182256
问题分析: 您好,您是患有胆囊息肉,而且息肉已经达到了手术治疗的标准,这样的话,一般建议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息肉恶变,
意见建议:您好,我建议您到医院的外科就诊,住院手术治疗,现在多采用腹腔镜手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
有用0
关注
温鹤慈 贺营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已帮助用户: 213303
问题分析: 你好 一般认为5mm以下可以每3个月做B超进行观察;5mm以上,息肉内部会生成血管,息肉增长的速度加快,胆囊恶变的可能性增大,建议进行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手术。
意见建议: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鲜豆类等。 干豆类及其制品,宜选用植物油.
有用0
相关问答

乙肝一般不会导致胆囊息肉。
一般来说,乙肝并不能引起胆囊息肉,这两种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临床中乙肝若久治不愈,可发生肝癌或肝硬化,患者需定期复查肝脏彩超或肝功能。一旦有了慢性肝病,那么就必须及时去医院就医治疗。提示患者需坚持抗病毒,可口服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那么当肝癌被查出后,必须马上采取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根治。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怀孕胆囊息肉的处理方法如下:
临床上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无需治疗,息肉还没有超出1cm大暂时不用手术,可以服用中药调理控制其发展。但要做好定期复查,有症状或是息肉有增大的迹象时,则应尽快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会出现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急性发作时会有上腹部疼痛,另外还有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一般来说,以下中药治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等类型,茵陈、板蓝根、玄明粉、木香、陈皮等中药可以起到辅助性作用,这两种息肉有可能逐渐减少,但是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需要及时就医。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温开水,促进新陈代谢,加强饮食营养摄入,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一般小于一厘米的胆囊息肉是不需要处理的,半年复查一次胆囊彩超。大于一厘米的胆囊息肉,应该切除胆囊,不必担心,就是息肉大于一厘米,大部分也都是良性的。这个是有可能增大、影响消化功能等,严重者可能恶变的。如果有增大或者恶心、呕吐、疼痛等,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中医是可以治疗胆囊息肉,中医治疗胆囊息肉,首先认为胆囊息肉病位主要在胆,与肝、脾、胃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临床认为主要与气滞血瘀、肝胆失疏泄等相关,所以治疗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方面。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胆固醇息肉是一种不是肿瘤的息肉,一般都是直径不超过1厘米的息肉。息肉多见,局部有强烈的回声,可以通过彩超来判断息肉的位置、息肉的数量。包括胆囊腺瘤在内的肿瘤性息肉被视为是一种早期的胆囊癌。
结合CT和超声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如果是大的胆囊息肉,可以通过病理学的穿刺来确诊,并进行手术切除。胆固醇性息肉是可以观察到的。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