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格特质。使用心理调查表,初步证实冠心病患者的社交能力较强,对他人存在猜疑,且存在较大的内在压力。
二,是社交场合。在心肌梗塞前半年,患者的生命职业显著增加,发达国家的冠心病发生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镇居民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
三,品行不端。与冠状动脉疾病有关的风险因素有吸烟,缺乏锻炼,多食,肥胖等。因此,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
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如下:
1、刺激,因为糖尿病不能完全治愈,引起对病情等方面的焦虑和担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2、是诱导,患者本身已经具备精神病的生理素质,患病后在易感的基础上诱导患者的心理问题。
3、共病,如果不清楚是继发还是诱发,两种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存互为因果,那么就属于共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精神疾病属于第二类,是由于害怕无法治愈、病程长、经济负担重等原因而产生的负面认知,从而产生抑郁、焦虑、躁狂等精神疾病。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来改善。
1.一般治疗: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患者需要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当身体营养充足时,会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骑自行车、慢跑等,转移注意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及时与他人交流。都有助于放松心情,缓解不良情绪,进而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
2.心理治疗:如果自我调节难以缓解,建议去医院精神科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如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缓解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
3.物理疗法:针对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有很多物理疗法,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静电刺激等。这些都有助于缓解症状。
失眠是心理问题。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环境因素,身体疾病因素,精神疾病因素。90%的慢性失眠患者都会有心理问题。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抑郁。对于99%的抑郁症患者和95%的焦虑症患者来说,第一症状就是失眠,一般是长期的、慢性的、顽固性的。当失眠持续3个月以上时,称为慢性失眠。对于慢性失眠患者,一定要及时看神经内科,找出原因,比如环境因素或者身体疾病。排除这两个因素,最常见的就是心理问题。如果已经出现,就需要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经过治疗,患者的失眠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高智能130及130以上,优秀中上智能115-129,聪明中等智能85-114,正常中下智能70-84,偏低智能69及69以下,70分为分界线,70分以上是较高的,70-90为一般,90-110为正常,110-130为良好,130-150为优秀,150分以上的为超常,70分以下的都属于低常,具体分为,70-55为轻度低常,55-35为中度低常,35-20为重度低常,20以下为极度低常。
是由于精神压力大,过度紧张引起的,神经性的心跳加快。不是器质性病变,患者可以自己调节一下,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压力过大。注意休息适当参加,课外活动。有利于身体恢复。平时饮食生活应该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