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那位有经验的医生帮我看一下,主动脉狭窄晕厥的症...

会员33701661 24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麻烦那位有经验的医生帮我看一下,主动脉狭窄晕厥的症状是这样的吗。首先晕倒前期没有任何症状,手臂突然抽筋,然后带动两腿抽筋,晕倒咬到舌头,呼吸粗大,然后5分钟后起来意识模糊,20分左右完全苏醒。这个晕厥像吗?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首先晕倒前期没有任何症状,手臂突然抽筋,然后带动两腿抽筋,晕倒咬到舌头,呼吸粗大,然后5分钟后起来意识模糊,20分左右完全苏醒。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首先晕倒前期没有任何症状,手臂突然抽筋,然后带动两腿抽筋,晕倒咬到舌头,呼吸粗大,然后5分钟后起来意识模糊,20分左右完全苏醒。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付晓丽 护士 山西省侯马安定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内科、外科,尤其擅长宫颈糜烂、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 24884
问题分析: 你好,从你的这种症状描述不是主动脉瓣膜狭窄晕厥表现,瓣膜病变狭窄晕厥往往出现首先是心前区不适,头晕,很少出现咬舌症状表现。
意见建议:你好,从你的描述更像是急性癫痫发作,积极就诊神经内科,进行脑电图检查,明确评估标准,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法,积极重视,注意病变反复发生,尤其是出现外伤情况可能性大。
有用0
相关问答

胎儿主动脉狭窄,需要进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以了解其动态,并及时的观察其发展。
如果主动脉仍然狭窄,其他部位都是正常的,则要等分娩后再做手术。此外,孕期要尽量避免接触某些药品、放射源、手机、电脑、有毒、酒精、垃圾食物等。
胎儿出生后,可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恢复主动脉正常状态及功能,孕妇不需要过度担心。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一般情况下,胎儿主动脉狭窄不严重。
孕期做胎儿心脏彩超,如果发现主动脉狭窄,病情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主动脉狭窄的程度。
第一,如果只是轻度的主动脉狭窄,一般对胎儿的心脏功能没有很严重的影响,不会出现胎儿宫内心力衰竭,这种情况可以等待分娩以后再进行处理。
第二,如果属于中度到重度的主动脉狭窄,这种情况绝大部分都会出现宫内胎儿心力衰竭,会造成左心衰竭和肺动脉高压,对于这种情况要进行宫内介入治疗,对主动脉狭窄的部位进行扩张。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主动脉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动脉导管扩张到主动脉壁内引起的局部狭窄。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剧烈的运动。第二种可能是因为风湿病后遗症或者先天性主动脉瓣结构异常导致的主动脉狭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对症进行治疗。平时注意保持饮食清淡不吃生冷刺激的食物,适当进行运动,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概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胎儿主动脉狭窄属于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在妊娠2-3个月,因心脏和大血管发生病变,导致局部的解剖学改变。如果是先天性的主动脉,那是很难生长的,大部分都要做外科手术。孕妇在20-24个星期内做一次心脏方面的彩超,可以及早的发现孩子有先天的心脏病。根据医生的诊断,只要婴儿的情况不算太重,就能顺利降生,但要在分娩后适当的时间进行救治;如果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疾病,在医生的诊断下,会对胎儿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可以选择终止妊娠。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主动脉狭窄流速可划分轻度的是射流速度<3m/s,中度的射流速度在3-4m/s,重度的射流速度>4m/s。
在主动脉较轻的情况下,瓣口的平均压力阶差在25mmHg以下,瓣口面积在1.5平方厘米以上。主动脉瓣狭窄的平均压力阶差为20~40mmHg,瓣口面积在1.0~1.5平方厘米之间,而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平均压力阶差为40mmHg,瓣口面积小于1.0平方厘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主动脉狭窄杂音可能是自身疾病造成的,具体内容如下:
在主动脉狭窄的情况下,左室供血进入主动脉时,要增强收缩力,使收缩时间缩短,使左心室的压力增加,使左心室的收缩压和主动脉的收缩压成阶梯状,在收缩期,血流会加快血管的流动,从而产生杂音。主动脉瓣狭窄杂音发生于胸骨右侧缘第2肋间,有舒张期杂音,以胸骨右侧第3肋间最大,没有明显的收缩期喷射音和主动脉瓣闭合不完全杂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