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快速型心房颤动.右心功能不全

会员38357478 39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心律失常快速型心房颤动.右心功能不全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有快速型心房颤动.右心功能不全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你们那里可以治吗?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陈松文 主治医师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阵发性室上速,室早,房早,房速,房颤,室速,缓慢性...
已帮助用户: 829
病例分析:您好,房颤有多久了?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有没有做过心超、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检查?
意见建议:建议完善相关资料后进一步分析治疗。
有用0
关注
李志 医师 河北省邯郸馆陶县人民医院外科 二级甲等
擅长:外科,尤其擅长男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 30292
问题分析:窦性心律不齐是器质性心脏病可能性低,是因为劳累过度,睡眠不好导致的导致的心肌缺血,窦性心律不齐。是属 于功能性的。关键是需要睡眠质量的提高,睡眠时间的保证,避免劳累。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如浓 茶、咖啡等。
意见建议:可以配合中药,针灸治疗。精神压力一定不能过大,要学会舒缓紧张。
有用0
关注
李耀宏 医师 于都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擅长: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过敏疾病
已帮助用户: 136767
指导意见:窦性心律不齐是器质性心脏病可能性低,是因为劳累过度,睡眠不好导致的导致的心肌缺血,窦性心律不齐。是属 于功 能性的。关键 是需要睡眠质量的提高,睡眠时间的保证,避免劳累。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如浓 茶、咖啡等。
有用0
相关问答

如果发生了心衰,那就很严重了。
1、如果房颤超过48个小时,就会在左室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将脑动脉和周围的动脉栓塞到血管中,如果栓塞到了血管中,就会造成严重的瘫痪,严重的话会导致瘫痪,而栓塞的四肢也会发生坏死。
2、快速房颤时,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使心脏功能降低25%以上,出现胸闷、气喘、活动时加重的症状。
3、快速房颤会引起血压降低,大脑供血不足,会出现眩晕等情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右心功能不全,也就是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及体征。
胃肠道和肝淤血是右心功能衰竭的表现,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劳力性呼吸困难也会导致右侧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口、嘴唇、肢体末梢发绀、颈静脉怒张、肝脏大、身体下垂部位水肿、心脏增大、心脏、心脏、心脏等部位出现心脏杂音。在彩色超声检查中,可以看到右室较大。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有肝肿大、水肿、胸水或腹水等。
1肝肿大:如果病情发展迅速,可能会有黄疸,氨酶升高,如果是慢性右心衰竭,则会引起心源性肝硬化。
2.水肿:下垂体凹陷性水肿是由于体表静脉压力增高所致。
3.胸水或腹水:最常见的是右心房,其原因可能是右心房下的肝淤血,也可以是双侧,而腹水则多发生在后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右心功能不全可能会导致体循环淤血、全身浮肿等,尤其是脚踝部位。消化道淤血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对于此类患者,主要治疗方法是利尿和扩张血管治疗。积极应用呋塞米静脉利尿药物,增加排尿量,减轻心脏负担,减轻水肿。同时还可以适当的扩张血管,可以口服硝酸甘油,硝普钠等药物来缓解肺动脉压力,缓解右心功能不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快速心房颤动是一种发作性的心房颤动,并伴有迅速的心室率,这种情况下,要及时发现导致快速心房颤动的因素,比如肺部感染、肺栓塞、高血压、甲亢等。
首先采用药物来控制心室速率,以前没有使用洋地黄的患者,可以采用0.4mg的静推法,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反复使用,将心率控制在100-120次/分钟以内。第一天服用的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2mg,如果需要,可以配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大部分情况下24小时后会自动恢复,需要通过静脉药物转复或同步直流电转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来说,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可能是房颤、劳累、情绪激动等原因导致的。
长期房颤及持续房颤的病人往往会出现心律失常、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美托洛尔片,比索洛尔片,地尔硫卓等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以在日常治疗中临时应用。心房颤动要尽快去医院就诊。抗凝后可以服用胺碘酮、西地兰等药物,以保证窦性心律的恢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