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偏高,37.2度.室性早搏,上腹不适,隐痛,体重下降,心...

会员39090630 36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体温偏高,37.2度.室性早搏,上腹不适,隐痛,体重下降,心慌。多梦,有恐惧感,畏寒。剑突偏右按疼。胸闷,饥饿时有时感觉双腿发抖。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做过心电图,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心脏彩超显示正常,血液生化检查,总胆固醇5.37,高密度脂蛋白1.07二氧化碳21.0,血清游离脂肪酸0.78,其余正常,肝胆胰脾彩超,肝有钙质硬化灶,胃镜显示有轻微的浅表性慢性胃炎,多普勒显示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胸部DR影像正常。吃感冒药体温不下降,吃过稳心颗粒,胃药,都没有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是什么病,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孔明 山东齐鲁医院皮肤科 三级甲等
擅长:带状疱疹,湿疹,脂溢性脱发
已帮助用户: 29639
问题分析:建议您先去医院确诊一下原因,再对症治疗也不迟。另外,思华堂的膏药,载药量极大,贴在患处可以长时间保持药效、使用这样的膏药很管用。
意见建议:具体请就诊后谨遵医嘱进行治疗,不要擅自服药 ,祝健康.
有用0
关注
胡祖洪 主治医师 寻甸县第一人民医院其他 二级甲等
擅长:慢性腹泻,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老年人肺气肿,艾...
已帮助用户: 3112
问题分析:你好,综合你的症状来看,你首先应做一个甲状腺功能,因为你的症状和甲亢的症状十分相符。甲亢也可能导致室性早搏、体重下降、心慌、肢体颤抖等症状。
意见建议:建议你到医院做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上步治疗。祝你早日康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考虑与心脏病变相关,可通过护理、用药等方式改善。
在冠心病的急性期,通常容易发生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室性早搏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年轻人、老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如果患有冠心病,要注意放松精神,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不要喝酒。此外,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心脏室性早搏是否能够治好,要看早搏的严重程度,早搏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功能性的早搏可能是和过度的熬夜、疲劳、紧张等导致的,是有可能治愈的。如果是器质性的早搏大多不能治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治疗和食物调理进行缓解症状。
此外,心脏室性早搏患者应当改善睡眠、规律饮食,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室性早搏一般不会导致心衰发生。
室性早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室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加,提前发放冲动而导致心肌收缩的心律失常,通常不会导致心衰发生。室性早搏如果是偶发的,一般调整作息后可以自行恢复。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并且患者心慌、胸闷等症状比较明显,建议及时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室性早搏的出现与室性早搏的出现和出现的症状有关。如果是轻微的室性早搏,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只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首先要明确引起早搏的因素,如疲劳、熬夜、精神紧张等,要排除诱发早搏的因素。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必要的。如果出现明显的早期搏动,可以使用普罗帕酮,胺碘酮,倍他乐克等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72岁的男性通常心脏不好。可能有潜在的心脏病和高血压病史。晕厥以前发生过。目前,有许多室性早搏。还需要改善心脏检查的其他方面,并评估心脏功能和心率。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性早搏。平时,要积极控制血压,调整抗高血压药物的给药方式。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评估室性早搏的危害程度可通过临床表现、客观检查以及基础疾病等方面进行。
1.临床表现:如果临床症状不明显,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如果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比如心悸、肢体的走动、头晕等症状比较严重。
2.客观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如果是偶发性室性早搏,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很严重,主要是生理原因,也可能是正常人。如果是频发室性早搏,而且是多发性室性早搏,这种情况比较危险,最危险的就是可能引发室速、室颤等其他心律失常。
3.基础疾病:要看患者有没有基础疾病,如果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病,只是单纯的室性早搏,并不会有什么危害,但是如果是冠心病、心肌缺血性疾病等,就会出现严重的室性早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