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念珠菌感染可侵犯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器官,并可引起念珠菌感染和念珠菌血症。
儿童念珠菌病主要表现为粘膜病变,坏死组织,纤维素,大量的菌丝和芽孢,假膜脱落,出现灶性糜烂和出血性溃疡。内脏病变多为肉芽肿,急性播散性病变为灰色的细小脓肿,在病灶内有孢子和假菌丝。周围组织有嗜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血管受到感染,会出现慢性血管炎变化,容易破裂出血,出现血栓,严重的免疫抑制患者炎症反应比较轻微,只有念珠菌和坏死组织的脓肿。
肺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去除导致因素,例如需要停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第二,加强病人的对症治疗,同时还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出现咳嗽、发热的时候要及时治疗。第三,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例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卡泊芬净或者是酮唑,较为顽固的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免疫治疗。
白念珠菌是一种卵圆形的芽生酵母。
在培养基、组织和分泌物中都会出现假菌丝,这种细菌是革兰氏阳性的,直径2~3μm*4~6微米,伸长的芽生细胞很像菌丝,所以被称为假菌丝。对于健康的携带者,唾液中的细菌含量在200/ml以下,所以常规的镜检方法无法检测到细菌,因为白色念珠菌对口腔粘膜的粘附力很强,是导致细菌感染的"立足点",这种粘附力依赖于表皮细胞表面的甘露糖苷蛋白,从而起到粘附力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破坏糖类或类似结构的物质。
皮肤黏膜型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糜烂等。
皮肤粘膜型念珠菌病主要发生在肥胖、多汗的人身上。患者的肛周,臀部,外阴,皮肤潮红,糜烂,边缘清晰,周围可见红色丘疹水疱或脓疱。如果是免疫缺陷类疾病,可能会出现肉芽肿样改变,而播散型则是全身性粟粒疹。粘膜受损,以鹅口疮最为常见,在颊部、齿龈、上下鄂粘膜表面出现白色的凝块,不易擦去,强行剥开,可见鲜红色的糜烂面。
口腔念珠菌病主要危害口腔健康。
1.念珠菌性口炎主要有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该病但以新生儿最多,发病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早期粘膜充血,呈现鲜红色和雪白的反差;陈旧的粘膜充血减少,白色斑片呈淡黄色。斑片附着不紧密,稍用力就能擦掉,暴露红色粘膜糜烂面和轻度出血。患儿烦躁、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微发热全身反应。少数病例可蔓延至食道及支气管,造成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数患者亦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及慢性粘膜念珠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