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什么

匿名 56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什么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什么,在沈阳医院做过疏通的介入治疗手术,不彻底,还在肿,术后注射了尿激酶7天,吃药,一直在吃药。到现在有半年了,腿还在肿。医生给我开了溶血栓的药新洷康水蛭素,他说他很多患者都是用这个康复的,是真的吗?求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什么?怎么治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班海燕 淄博市中医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偏头痛,面神经炎,脑梗塞,手足徐动症,舌咽神经痛,...
已帮助用户: 1890
问题分析:该病 由各种原因所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增高,当血管内皮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使血小板在该处黏附形成血小板性血栓,继而纤维蛋白沉着,血栓增大,而使血管腔闭塞。
意见建议:建议平时卧床时,抬高患肢并避免患肢活动,应用湿热敷,待疼痛消失及体温脉搏恢复正常后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动。用弹力绷带缠肢3~6个月,能有效减轻下肢。同时配合抗凝药物治疗。
有用0
关注
宋昌杰 医师 河北省威县宋昌杰口腔诊所五官科
擅长:龋齿病,牙龈炎,牙周炎
已帮助用户: 111388
指导意见:脉管炎全称为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是由于下肢中小动脉血栓闭塞引起血管炎症的一种严重的疾病。与细菌感染等没有关系,可以输脉络宁药,口服中药,也可以试试介入治疗,就是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通过一种波长的超声波把已经堵塞的血管复通。
有用0
相关问答

静脉血栓的表现如下:压痛,这是比较典型的症状,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外伤。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回流可能被阻断,导致静脉血局部沉积和下肢水肿。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的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平时所说的静脉血栓栓塞,在医学上的正规说法是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为血液在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而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由于静脉的血液都是向心回流,所以在初期,血栓会变得松软,很容易顺着血管流入肺部,造成肺栓塞。其实,不管是下肢的静脉血栓,还是肺动脉的栓塞,都是因为静脉血栓的位置不同,所以,有些学者将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造成静脉血栓的原因有:创伤、手术(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腰椎手术)、中风偏瘫、妊娠分娩后、肿瘤等。这些人是高发病率的静脉血栓。这是由于上述原因,会造成患者的血流缓慢,血液凝滞;也可能会出现血脂高、血液高凝的情况;也可能是因为血管受损。所以,对于可能出现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应及早采取措施。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方法如下:
1.病人要绝对躺在床上,把患肢抬高,可以服用利尿药,可以口服安体舒通、双氢克尿噻等药物来缓解下肢水肿,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穿上弹力袜。
2.可以服用阿司匹林、右旋糖酐等药物,以减少血液粘稠度,预防血小板凝聚。
3.还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患者可以服用华法林。
4.溶栓,在静脉血栓形成的初期,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静脉血栓滤网就是下腔静脉滤器。具体分析如下:
下腔静脉滤器通常指下腔静脉滤器,主要是预防血栓急性期,也就是两周之内的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的有效的预防措施。通常进行治疗后,还可以取出,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不用过于担心。患者日常应该注意多运动,在饮食方面尽量避免吃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大腿静脉血栓的危害是肺动脉栓塞、左心功能不全、色素沉着等。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引起肺部动脉栓塞,患者会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大面积的肺栓塞可引起左心功能不全,表现为顽固的低血压,严重的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果是慢性期的大腿静脉血栓,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皮肤会有湿疹、瘙痒、溃疡等情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