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我老婆两月前脑卒中,当时住院就有心动过速,出...

会员51537766 4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心动过速,我老婆两月前脑卒中,当时住院就有心动过速,出院时医生开了盐酸贝那普利片,硝苯地平挖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吃这些药时'心跳7O…80,我现在换成了吃硝苯地平缓片(2)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早上吃一粒硝苯地平缓片,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晚上吃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可是心跳有时超过一百下,请医生告诉我应该怎样吃药药,谢谢!,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医生告诉我怎样吃药;吃什么药,谢谢!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孙鹏 主治医师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掌握本专业疾病诊疗的新理论、新技术,擅长常见肿瘤的...
问题分析:你好,心律不齐好多种,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药,你的说清楚病因
意见建议:建议你做心电图确诊心律不齐的类型,再找医生开药治疗,对有用
有用0
关注
赵萍 沈阳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心功能不全...
已帮助用户: 15
问题分析: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有50毫克/片和25毫克/片,你可以查出院病志,他刚出院时是口服多少量
意见建议:你现在口服的是多少毫克,如果剂量一样,建议化验离子,看血钾正常不,也可化验甲功
有用0
相关问答

儿童以下情况产生的心动过速是需要住院:
1、原发贫血症:血红素降低,并伴有输液症状。
2、急性期、严重症状、心率、呼吸、反复发热等。
3、原发性心脏疾病:出现咳嗽、呼吸急促、小便减少、食欲改变等症状。
4、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发生心衰。
5、甲状腺功能减退:基本条件好的可以服用一些药物。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通常来说,心动过速用以下药最好,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首先要确定是不是电解质紊乱,或者是剧烈运动引起的,首先要做好充足的睡眠,做好电解质检查,如果不能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可以采用倍他乐克等药物来控制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有可能会有心室颤动等危险的心律失常,这时候要保持病人的血钾和电解质的稳定性,同时要积极应用胺碘酮等药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跳过速可导致突然死亡。比如室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心脏骤停。恶性心律不齐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包括:特发性的心律失常,运动相关的心律失常,还有由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不齐。大多数的心动过速不会导致突然死亡,比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伴随着迅速的心律不齐的预激综合征,以及迅速的房扑,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不管是不是心脏骤停,都要明确其发病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动过速并不一定就是房颤。
心动过速还有可能是窦性心动过速或者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所以出现心动过速的患者,还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心电图,以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并根据心动过速的类型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规范的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有些房颤的患者,也有可能会出现心动过速的情况。除此之外,患者有可能会出现心悸,头晕,胸闷,乏力等症状,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此外,如果患者出现房颤的情况,则应该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对于一些心动过速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特殊的药物。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口服腺苷,异搏定,心律相等,转律成功率在80%以上,是一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殊药物。如果出现房性心动过速,可以服用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断剂,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平等。如果是室性心动过速,可以使用胺碘酮,室性心动过速转变成窦性心律的可能性在60%左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动过速不是心房颤动的一种。
心动过速在心律失常中较为多见,心率若超过每分钟100次者称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种类很多,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可发生心跳在100以上。但房颤属于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心律不齐等,房颤心率可比正常值慢,如小于每分钟60次时,亦可处于正常值。有些病人还可超出正常值,表现为心动过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