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固醇6.68低密度蛋白4.

会员52463832 34岁 已回复
总胆固醇6.68低密度蛋白4.6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总胆红素22.44间接胆红素17.56谷丙转氨酶141.00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颜承尧 副主任医师 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柴里分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脑出血
已帮助用户: 140917
问题分析:根据你描述的情况,你这个情况,是肝脏损伤的情况,目前不能考虑是乙肝的情况,胆固醇高,可能有脂肪肝的情况,与你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等有关系
意见建议:建议你应该是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多喝水,清淡饮食,不吃油腻食物,动物内脏,避免使用对肝脏损伤的药物,应用降低血脂的药物,适当进行保肝治疗,定期复查肝脏功能,彩超的情况
有用0
关注
甘绍华 主管护师 中铁二局集团中心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恶性营养不良病,戒酒综合征,电脑病,适应障碍,老年...
已帮助用户: 15450
问题分析:您好,患者肝功能和血脂都有异常,最好不要擅自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少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禁烟酒,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意见建议:建议您服用保肝的药物,定期体检,多饮水,劳逸结合,不过度劳累。
有用0
关注
李春香 医师 阜城县崔庙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5820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的情况属于急性肝炎,已经引起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建议保肝治疗可口服护肝片,肝泰乐等。
意见建议:建议:低脂清淡饮食,忌辛辣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避免口服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利服平等。
有用0
关注
刘斌 医师 四川省荣县长山镇人民村卫生站内科 一级丙等
擅长: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 10725
问题分析:你好!首先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慢性乙肝平稳或恢复期,传染性弱;总胆红素偏高的症状虽然不是肝炎的特有症状,但是在肝炎患者中最常见,伴有转氨酶升高就更需要注意在提示肝细胞损害表现。
意见建议: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蛋白的升高是提示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也导致脂肪肝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如果肝B超检查没有脂肪肝表现,其肝细胞的损害就要考虑为乙肝所致,应该积极的进行保肝将酶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原因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的,一类是继发性的。原发性的比如脂蛋白代谢先天紊乱,基本都考虑是遗传的问题,另一类就是继发性的,继发性一般说继发于某种疾病或代谢紊乱问题之后,比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还有饮酒、肥胖以及那些饮食肥甘厚味等。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脂是指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偏高的情况。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高血脂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在这种情形下,高血脂会使血管变得更硬,从而导致动脉斑块的形成,从而导致血管的狭窄,从而导致相应的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严重时,还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该尽早前往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总胆固醇偏高,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平时饮食上要做好调理,少吃一些肉类,要注意尽量少吃鸡蛋。清淡饮食,可以吃一些素食,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要坚持进行运动锻炼,减轻体重有利于恢复。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在冠状动脉管壁出现粥样硬化,进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的发生。脑梗死: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可能会出现脑部血管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导致脑梗死等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会引起血管壁硬化,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起高血压病。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在冠状动脉管壁出现粥样硬化,进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的发生。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高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如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制烈性酒,限盐3个月后复查,如仍高于正常值就要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