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指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缺血,而出现的下肢功能异常。如果发现腿发凉,走的没以前远,走路小腿酸胀,可以自我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动脉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N动脉等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管腔狭窄和闭塞,致使下肢发生缺血。
临床上按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冷、怕冷、轻度间歇性跛行,经短暂休息后可缓解,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较低,四肢较白,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较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
第二期是营养不良期,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间歇性跛行距离逐渐缩短,直至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患肢皮肤温度明显降低,皮肤明显发白或紫癜,皮肤干燥,无汗,趾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个阶段是坏死期,病情继续恶化,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形成,持续剧烈的疼痛,迫使病人日夜屈膝坐在床上,或借助下垂的肢体减轻疼痛,肢体肿胀明显。
通常情况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症状如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表现为下肢的疼痛、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发白、脚趾的皮肤颜色呈紫绀、皮肤营养不良、脱屑、汗毛减少、皮肤破溃等。患者还会有间歇性的跛行,活动后,下肢的症状会越来越严重,休息一段时间就会减轻。有些患者会出现静息痛,即在晚上睡觉时会感到下肢疼痛,从而影响睡眠,还有一些患者会发生坏疽。
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发生在下肢,临床主要表现为缺血症状,多数为肢体慢性缺血,偶尔可见急性缺血。症状的轻重与病程进展、动脉狭窄及侧支代偿的程度有关。
1、Ⅰ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患肢麻木、发凉的自觉症状。
2、Ⅱ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表现为活动之后出现下肢供血不足,从而产生肌肉疼痛、痉挛或疲乏无力,必须停止活动或行走,休息1~5分钟后才能缓解,再继续行走相同的距离又出现疼痛。
1.四肢抬高试验:患者平卧将下肢抬高45度,时间60s.正常情况下手指和脚趾的皮肤维持浅红色或微泛白,如果是苍白或者蜡纸样的颜色,说明四肢缺乏血液。
待患者坐位后,下肢垂置于床前,正常人的皮色可在10s之内恢复,若恢复持续时间大于45s,则进一步说明下肢供血不足,可明确有无肢体缺血。
2.下肢节段性测压及测压运动试验踝肱指数:通过计算踝部动脉与其同侧肱动脉的压力之比,来判断有无动脉缺血及缺血的程度。
3.多普勒超声:普通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可以测量动脉搏动的强弱和血流速度。高级多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显示动脉病变部位与病变程度,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故是临床上首选检查方法。
4.动脉造影:由于动脉造影有一定危险性及并发症,不是诊断该病的必要手段,因此不作为常规检查程序。而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考虑行动脉造影(AG),其可在术前掌握动脉阻塞的位置,范围,血管流出道和侧支血管等信息,是制订适当手术方案所必需的。
5.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这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它对诊断与判断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范围、位置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等情况都是十分有用的,还可作为决定治疗方案(含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而被广泛应用于现在。
6.心电图检查:可以分锻炼前后进行,以确认是否有粥样硬化累及冠状动脉。
7.眼底检查直接观察是否有动脉硬化及判断硬化程度及发展情况。心电图眼底检查旨在除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诊断有无动脉硬化症。
8.X线检查:X线平片若发现动脉钙化阴影时,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呈不规则的斑点分布对诊断具有特殊价值。整条动脉有弥散均匀钙化或齿状钙化阴影乃动脉中层钙化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