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血压从20几岁一直都围绕110至130上下,压差20左右...

会员55990416 42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的血压从20几岁一直都围绕110至130上下,压差20左右,吃过许多种药,也没什么好转和变化,是不是需要系统的检查一下呢?(另外,我母亲的血压高)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宗雷 医师 江苏省徐州市矿山医院内科 二级乙等
擅长:心血管内科
已帮助用户: 646
问题分析:您好,您描述的不是很清楚,如果高压是在110-130左右的话,基本上属于正常的范围,不需要治疗,如果是低压的话,确实有点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还有就是服用降压药物治疗。
意见建议:建议您最好是系统的检测一下血压,一般需要休息半小时以上静息血压为准,希望能帮到你。
有用0
关注
张素云 医师 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 二级
擅长:妇科疾病的研究
已帮助用户: 134250
指导意见:你好,注意饮食,减少油脂和盐的摄入量,多吃水果蔬菜,必要时积极正规用药控制,都可以有效好转的。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描述,高血压患者平时应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意见建议:可以吃香蕉,桔子,苹果,猕猴桃等。多吃芹菜。多吃五谷杂粮,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按时服药。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来说,正常人体左、右两侧上肢血压存在差异,一般相差在10~20mmHg之间。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压强,与血管内的血液容量、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及血管弹性有关。其中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出现不良症状,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患者注意观察即可。如果出现异常情,应该及时就诊。
此外,患者日常应该注意适当的运动,安排合理的饮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正常情况下,左右上肢的血压不会高于10mmHg,但也有少数人在20mmHg以下。双侧上肢的血压相差20mmHg以上,要考虑是不是正常的,比如锁骨下动脉、腋动脉的血管狭窄,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长期有动脉硬化所致。
如果是因为动脉炎,那么双侧上肢的血压可能会有差别。如果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可以去医院做检查,根据情况来对症下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左右手血压差距大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因为右侧的锁骨下动脉会提前,因此,右侧的血压要高于左手,从而引起左右手血压差距大。工作的时候,手部的动脉会膨胀,导致血压下降,从而引起左右手血压差距大。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可能会使左右手血压差距大。一边手受过伤,或者血管损伤,或者做过手术也可能会使左右手血压差距大。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左右臂血压差别大原因主要是因为两个压力不同。
健康人的两上肢血压通常相差不大,左、右侧血压之差大约在10~20毫米汞柱之间,通常表现为右高左低。如果右上臂比左臂长一些的话,所消耗的能源相对多一些,所以会造成右侧高血压高于左臂者。而左侧则是从主动脉发出第3支左锁骨下更细小,所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大、压力低、血压也会低。另外,还可能是由于血管内血液流动速度加快导致右上臂和左下臂之间的压差值增大造成了这个现象。若双侧血压差显著不同,见于有动脉瘤者、多发大动脉炎等。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查明病因。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左右手血压差别大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血管损伤、血栓阻塞等因素导致的。
对普通正常人而言,左、右手血压不同。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高血压病,不妨试试测一测左右血压是否一致。由于右侧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发出较早,因此,右血压通常比左血压高。如果右上肢血管比较粗大的话,则左上肢就容易出现高收缩压情况。为排除高血压确诊者,测左侧血压可得,对清楚高血压真正降压效果者,测量右边血压也许更准确。此外,该症状也可能与血管损伤、血栓阻塞等因素有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左右手臂的血压差值应该低于20mmHg,具体分析如下:
大部分人的左手和右手的血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和右利手和解剖学有关。有些病人的右臂较粗,其颈静脉压力较高。还有的病人,会有一个比较高的血压,那是因为他们的主动脉在左边,而他们的左上肢离主动脉比较靠近。无论是左侧血压高,或是右边高,如果超过20mmHg就属于异常。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