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6岁,男,查出高血压,先

会员72318012 14岁 已回复
孩子16岁,男,查出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二叶瓣畸形,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瓣返流(轻度),主动脉瓣狭窄(轻度)。应怎样治疗?何时治疗效果最好?费用得多少?
补充提问:
症状:胸闷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春风 主治医师 辰溪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血管、呼吸内科
已帮助用户: 24630
指导意见:如果是这种情况。考虑年龄比较小。最好做瓣膜置换手术治疗。
有用0
关注
张朝文 医师 广宗县妇幼保健医院皮肤科 一级甲等
擅长:皮肤科
已帮助用户: 165823
问题分析:您好,如果为单纯的先心手术治疗后或者缺损较小者,年龄小的患者可暂时不需手术治疗,
意见建议:但是年龄大了还是需要手术治疗.如果为复杂先心,请及时就诊手术治疗.平时注意增加机体抵抗能力,预防感染,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应食用低胆固醇食物。高胆固醇食物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各种动物油。
意见建议:含胆固醇低的食物有牛奶(每100g含13mg)、各种淡水鱼(每100g含90-103mg)。而100g猪肝含368mg、100g鸡蛋黄含1705mg胆固醇。
有用0
相关问答

有高血压是否能生孩子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是高血压患者,首先要检查血压,如果血压不是很严重的话,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来决定是否妊娠。但如果血压值过高的话,一定要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如果孕妇出现了血压升高、妊娠高血压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的口服药物,以稳定血压,防止影响自身及胎儿的健康。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高血压患者通常可以生孩子,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控制血压。
如果患有高血压,患者通常也可以生育。因为高血压通常不会直接对怀孕产生影响,但在怀孕前,患者需要去专业的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压、心、脑、肾等脏器的情况,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否承受怀孕的风险。经过全面的检查,确定可以怀孕后再怀孕。在怀孕的时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高血压患者都能生育。
但高血压患者生儿育女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一定要求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使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另外还要注意避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免引起流产等不良事件。与此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强化运动干预,低脂低糖的饮食来维持心情,放松戒烟戒酒的心情。另外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也要做好心理护理,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因素造成不良后果。尽可能地减少妊娠期间降压药使用时间,降低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的作用。经过医生对病人血压状态及有关靶器官进行综合评定,证实能耐受妊娠时再次妊娠。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高血压要孩子可以通过口服降压药进行调理。
高血压的人要想怀孕,首先要调整血压,调整血压在正常范围之内,必须严格遵医嘱规律的服用的适宜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然后确定原发性高血压或者继发性高血压。妊娠后出现高血压是妊娠高血压,可以口服降压药进行调理,同时还要监测尿蛋白和血压。如果有眼底、心脏、脑、肾脏等方面的损伤,可以考虑继续妊娠。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父亲高血压能要孩子,一般遗传的可能性比较小。
怀孕和爸爸的高血压没有关系,爸爸的高血压也不会引起精子的异常或者是胚胎的畸形,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如果父亲有高血压,那么他的子女以后有很大的可能会患上高血压。如果一位家长有了高血压,那么孩子以后有28%-30%的可能会出现高血压。因此,如果一个爸爸有了高血压,那么他就可以要一个小孩,但是这个小孩将来有28%-30%的概率会出现。这种情况对儿童幼时的成长没有任何的影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可能会遗传给孩子。
高血压发病有明显家族集聚性,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家长患有高血压,那么,孩子患上高血压的几率就会显着高于家长血压正常的孩子,双亲中如果有1人或者2人患有高血压,孩子患高血压的几率分别高于正常1.5与2-3倍。这是因为父亲与母亲在遗传上存在差异,即父代中高血压家族史较多。
此外,尽管高血压遗传倾向显着,但应涉及环境因素,高血压才能出现。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