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未服用过复方左炔诺孕酮滴丸,我想问问复方左炔诺孕酮滴丸应...

会员305006 21 已回复
我还未服用过复方左炔诺孕酮滴丸,我想问问复方左炔诺孕酮滴丸应该怎样服用。我应该是在服用复方左炔诺孕酮滴丸期间才能进行性行为才会起到避孕的作用吗?我应该在性行为多久以后停止服用呢?该药物会影响以后的生育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莉 医师 个人诊所妇产科
擅长:妇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 133077
口服复方左炔诺孕酮滴丸,从月经第5天开始每天服1 丸,连服22天,不能间断,服完后约3-4天即来月经,并于月经的第5天再服下一月的药。
注意事项: ①不能漏服,否则避孕会失效,如发生漏服时,应在24小时内补服。②如发生突破性出血,可加服炔雌醇每日0.005-0.015mg。服药22天后如7 天内不来月经应即开始服下一个月的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哺乳期妇女服药后可能乳汁减少,应于产后半年开始服药。孕妇禁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复方左炔诺酮酮片为短效避孕药,其主要成分为孕激素和雌激素,其副作用是呕吐、阴道出血、月经异常等,具体内容如下:
1.呕吐:复方左炔诺酮酮片使用后,可能会因雌激素刺激导胃黏膜受损,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阴道出血:复方左炔诺酮酮片为短效避孕药,容易因激素刺激出现撤退性出血。
3.月经异常:复方左炔诺酮酮片对月经也与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期的服用此类药物,容易导致月经减少或者出现闭经的症状。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妇产科超声

只要在无防护措施性生活的气势,二小时内空腹服用,绝大多数都可以达到紧急避孕的效果,有效率达到98%,所以不要担心的,而且只要服药,以后三至七天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就说明避孕成功了,但是有很多的副作用,所以如果暂时没有生育要求,做好随时安全的避孕措施,不要频繁的服用。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丹媚左炔诺孕酮肠溶片是一种紧急避孕药物,适用于紧急情况下采取的避孕措施,女性需要同房后72小时内规范服用,可达到较好的避孕效果。
丹媚左炔诺孕酮肠溶片是一种抗雌激素活性的口服紧急避孕药,能够抑制排卵、阻止孕卵着床,增加宫颈黏液稠度,阻碍精子穿透,从而起到避孕作用。该药为肠溶剂型,可以较好的避免激素成分刺激胃部黏膜,减少呕吐、食欲不振、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避孕成功率。
需注意的是,该药作为紧急避孕药物,服用有严格的限制,需在事后的72小时内服用,且服用时间越早,避孕率越高,服用后两小时需禁食,避免稀释药物成分影响避孕率。

周丹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妇科肿瘤,妇科炎症,不孕症,计划生育,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卵巢囊肿,畸胎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息肉,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癌,宫颈病变,外阴炎

可以空腹。丹媚左炔诺孕酮肠溶片可以早上空腹服用的,晚饭后吃也可以,但注意吃紧急避孕药前后两小时需要空腹的,如果进食,会导致药物不能很好的吸收,影响避孕效果。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丹媚左炔诺孕酮肠溶片属于紧急避孕药,紧急避孕药可以空腹吃,也可以饭后2小时后服用,空腹吃紧急避孕药的话避孕效果会好一点。
丹媚左炔诺孕酮肠溶片主要用于无安全措施性生活后的紧急避孕,且紧急避孕药72小时之内服用才有避孕效果,超过72小时后服用是无法起到避孕效果的。丹媚左炔诺孕酮肠溶片是一款通过肠道溶解的避孕药,服用可以有效减少恶心、呕吐情况的发生,空腹服用药效更容易被吸收提高避孕成功率。
服用了紧急避孕药的女性需要注意,紧急避孕药只有对前一次性生活后有避孕功效,吃药后在没有安全防护措施下进行性生活,可能会导致紧急避孕药无效,怀孕几率升高,所以服用紧急避孕药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需要采取避孕套等可靠的避孕措施。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抗生素服用过量会导致失眠,导致失眠的常见抗生素药物如下:
1、抗高血压药物
如果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经常失眠,不妨在药物上找原因。如果降压药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会引起夜间低血压,导致失眠。患者应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失眠,由医生决定是否调整药物剂量或换药。
2、平喘药
麻黄碱、茶碱等。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因为它们有中枢兴奋作用。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躁动、失眠等症状。如果剂量过大,可能出现谵妄和惊厥。这类药在夜间服用时,宜加用一些镇静催眠药物,以防失眠。
3、抗抑郁药
常见的抗抑郁药丙咪嗪、氯丙咪嗪、氟西汀、帕罗西汀可引起失眠。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