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201年12入院经检查为ITP患者,做...

会员6195938 30岁 已回复
你好我是201年12入院经检查为ITP患者,做股穿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此时月经不干净已有20余天,血小板是6,打点滴地塞米松每天40毫克,血凝酶,4天出院,血小板179,出院后每天吃血康胶囊,半月后复查降至7,。吃中药一星期升至14,阴道有血又入院,打点滴地塞米松每天40毫克打了4天,血凝酶,6天后出院时血小板64,医院安排每天吃12颗泼尼松,不过我只吃了6颗,中医继续治疗,且叫我每周减半粒,此间血小板一直持续下降,减至4颗时持续了吃了一个半月,现在减至每天3颗,血小板只有11,除了腿部偶有一点血点,每月月经比较多,腰部有点酸以外,身上没其他症状。请问这种情况激素还要继续吃吗,要减吗?吃激素对中药的疗效有影响吗?而且我的尿糖有4+,会发展为紫癜性肾炎吗?急盼回复,谢谢!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sbom 医师 红十字会医院内科
擅长:内科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 51493
病情分析:你好,对于你的情况,建议去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意见建议:
有用0
陈树蕃
擅长: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狼疮性肾炎、慢...
已帮助用户: 19
问题分析:你好,此病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但是在成熟过程中产生了障碍,而且导致血小板生成的来源减少。 血小板主要是起止血凝血功能的,血小板过低会有自发性出血的可能,轻者是皮下出血,也就是皮肤紫癜,或是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就是内脏出血或是颅内出血,是有生命的危险.
意见建议:感冒的话会有所记住病情,最好服用中成药,因为大部分西医也会影响血小板。
有用0
相关问答

ITP是特发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简称,也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的疾病。主要是一组由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已广泛的皮肤黏膜以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成熟发育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入院时最常做的项目是抽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还有一些还要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通过这些考察,便可对病人有无糖尿病进行评价,血脂情况如何。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了解病人有无心律失常,也可评价有无阵发性ST-T变化,有无心绞痛发作情况,还有一些是需要测量血压的,通过这些观察,若病人有某些高危的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则需主动调控,如高血压者需降压治疗,患糖尿病者需控制血糖,血脂高者需降血脂治疗,通过这些预防,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寿命无异。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产妇剖宫产以后需要垫很多垫巾,所以在住院前一定要把垫巾准备好。生活用品。剖宫产住院要住一段时间,住院期间需要用到牙膏牙刷之类的生活用品,这些东西也要提前准备好。住院前要提前准备好孩子用的小棉被褥和小衣服,孩子一出生就用得到。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问题分析:您好,请问平时月经周期规律?根据您的检查结果,不排除怀孕的可能。
指导建议:根据您的情况,建议一周左右再复查,如有出血等情况,建议尽早就医。

苏文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1019
擅长:妇科常见病 :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妇科内分泌疾病等,产科常规检查及合并症等

胃溃疡的患者要做以下三种种检查:
1、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胃溃疡一般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主。
2、胃镜检查,可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副作用小,检查时间短,且较准确。
3、消化系统器官检查,找出病因,作出正确、合理的诊断,再进行治疗。消化内窥镜检查作为该病最主要的检查方式。效率高,准确率高,效果好,成本低,是最好的检查方式。

曹键副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普通外科常见疾病(甲状腺结节、疝、胆囊结石等)、胃肠道肿瘤(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等)、腹腔镜微创手术等。

通常情况下,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需要及时入院治疗。
1、2、3期高血压患者有其他器官受损的表现和并发症,需要入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系统的治疗。
2、对于继发性高血压,如果出现了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中毒症等,必须及时就医。另外还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3、高血压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均要住院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