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除湿的中药都有以下几种:
空气中的湿度大、饮食不当都容易导致湿气重。去湿的中药有滑石,茯苓,茵陈,五加皮,木瓜,红豆蔻,白扁豆等。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吃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饮食营养摄入,满足身体的日常活动需求,还要多喝温开水,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清热除湿的中药一般有黄芩、黄连、龙胆等。
1.黄芩:黄芩具有解毒、抗菌、抗病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另外,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功效。
2.黄连:黄连具有清热除湿、抑制心肌缺血、降低血糖、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3.龙胆:龙胆具有清热祛湿、肝胆火、阴肿、阴痒、带下阴囊潮湿、湿热黄疸、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耳聋、胁痛、小儿带状疱疹等。
一般情况下,能除湿气的穴有下列几种,具体分析如下:
1.阴陵泉: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在小腿内侧、膝凹处。此穴具有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主治水肿等病症。
2.足三里:足三里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和调节脾胃等作用,可以治疗小腿外侧疼痛和髌骨下缘等病症。
3.复溜穴:刺激该穴,可使水的代谢恢复正常。
一般情况下,疏肝利胆健脾的中成药有消炎利胆片、复方鸡骨草胶囊、清胰利胆颗粒等,具体内容如下:
具有疏肝、利胆、健脾作用的中成药有很多,如消炎利胆片、复方鸡骨草胶囊、清胰利胆颗粒等。主要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胃炎、胃溃疡、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在服用上述药品的时候,最好去找医师,由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结合诊断后再用药。
一般情况下,除湿气穴位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等,具体内容如下: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化湿之功效。因此,脾气不足,则湿热受阻。因此,可以选择阴陵泉、足三里、丰隆等对症脾胃的穴位进行推拿。此外,还可以选择在背阴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进行拔罐、艾灸等穴位进行拔罐、艾灸,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进而达到祛湿的效果。
参苓白术散、香砂胃苓丸、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丸、平胃散、参苓健脾胃颗粒等,都是具有祛湿健脾的中成药。
这些中成药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四肢沉重、舌苔厚腻等症状。具体使用这些药物需要医生辨证论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每个人的体质、年龄、病情都不一样,服用的药物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