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也称为急死,是指突然和出乎意料之外的、非暴力性死亡。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 24 h之内为猝死。资料表明,猝死病例占急诊危急重症抢救的5.6%。由于发病急且病情凶险,其中部分患者生前诊断不明,死因仅靠临床推断。尸检不仅可明确诊断,临床与病理结合,能够使临床医师拓宽诊断思路,提高抢救水平。
自2002年以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猝死患者2例。其中8例猝死患者进行了尸检,对病因诊断帮助很大。现将8例患者的特点、临床诊治情况及尸检病理检查结论进行报告,并与未尸检病例进行了比较,旨在提高急诊医师对危急症的临床分析判断水平,增强尸检意识,以期提高尸检率,提高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促进急诊医学的进步。
病例入选条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2002年1月1 日至2009年12月15日就诊患者并符合:(1)患者就诊时存活;(2)患者发病后24 h内死亡;(3)患者死于本院急诊室。儿科急诊患儿排除在外。将患者分为尸检组与未尸检组,尸检组共8例,男女各4例。
尸检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8例尸检者均系本院急诊科接诊后原因不明的猝死患者。其中3例患者为突发意识丧失而被送来急诊。全部患者均经标准心肺复苏(CPR)及综合积极抢救措施救治。8例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及病理诊断见表1和表2。
尸检组患者临床及尸检资料
8例患者的简要情况如下:
例1:李某,女,46岁。因发热10 h,意识不清1 h来诊。10 h前患者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症状逐渐加重,体温达40℃,并述胸闷、憋气,渐意识不清而来诊。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10年。查体T:40.2℃,P:150次/min,R:8-10 次/min,BP:70/40 mmHg。中度昏迷。口唇发绀,光反应迟钝,双肺闻及中小水泡音,HR 150次/min。
腹部膨隆,肠鸣音消失。辅助检查,血WBC:23.3×109/L,Hb 104 g/L,Plt 233 X109/L,BUN 11.9 mmoL/L;血气分析pH 7.315,PC02:59.6 mmHg,P02:39.5 mmHg,Sa02:59.1%;床旁胸片示双肺纹理重、右肺门大、心胸比>0.5;床旁B超示肠管积气明显。
临床诊断:高热昏迷待查;感染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菌痢。主要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抗休克、抗感染,于发病20 h死亡。
尸检: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广泛性血栓性静脉炎,可见与血管壁紧密相连的极长、特大血栓,空肠坏死38 cm,全身多脏器淤血、缺血性肝坏死。
结论为广泛性血栓性静脉炎导致多发性、阻塞性血栓形成,缺血致肠出血性梗死伴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死亡。
例2:何某,男,18岁。双侧颈部隐痛1 h来诊。查体未见异常。辅助检查:WBC 12.8×109 /L,ECG示窦速,继发ST-T改变。颈部B超示双侧颈静脉明显扩张。在B超检查过程中患者诉说颈痛加重,并有胸痛、胸闷,随后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抗休克及纠酸等抢救治疗措施,2 h后死亡。胸大片示纵隔明显增宽。
临床诊断:猝死原因未明。
尸检:升主动脉壁分离,伴破裂出血,纵膈及主动脉旁软组织广泛血肿形成,右侧胸腔血性积液。
结论为升主动脉夹层并破裂出血、死亡。
例3:张某,男,32岁,被人发现意识丧失约10 min,呼120急救转本院,来诊后呼吸心跳停止,经CPR抢救无效死亡。2个月前患急性胰腺炎在本院住院治愈出院。
尸检:冠状动脉前降支主干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致新鲜心肌梗死,死亡。另结节性多动脉炎,继发多脏器(包括心脏)血栓形成并机化后再通。
例4:梁某,女,40岁。发热伴昏迷1 d来诊。来诊后随即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CPR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子宫内膜产气荚膜杆菌性炎症,心、肝、脾、肺、肾、脑、皮肤、纵隔、胃肠等脏器组织及血管内产气荚膜杆菌生长,组织内多数气泡形成。
结论:产气荚膜杆菌性败血症。
例5:孙某,女,37岁。原有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意识丧失20 min送来本院。查体:身高140 cm。呼吸停止,大动脉博动未触及,心音消失,双瞳孔散大固定。经复苏无效死亡。临床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尸检:先天性发育异常,身高140 cm,胸廓狭长,脏器体积及重量小于同龄;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心肌病:陈旧性心肌纤维化、排列紊乱、心肌萎缩及心肌肥大;全心功能衰竭:肺淤血水肿、出血,全身多脏器淤血。
结论:先天性发育低下患者,因患先天性心肌病变及动脉导管未闭,心源性猝死。
例6:王某,女,55岁。高热伴抽搐、昏迷1 h来诊。查体:T 39.3℃,BP:60/20 mmHg。深度昏迷。口唇发绀,双瞳孔直径3 mm,光反应消失,双肺呼吸音粗,HR 140次/min。腹膨隆,下腹部可扪及一 10 cm x 10 cm硬包块,肠鸣音消失。B超发现下腹部实性包块。血培养:肺炎克雷伯杆菌。诊断感染中毒性休克。给予对症维持生命体征、补液、升压、呼吸兴奋剂治疗,抢救6 h无效死亡。
尸检:在小肠距回盲部123 cm 处有一 14.0 cm× 11.0 cm x 9.5 cm大小肿物,肿瘤表面有破溃,范围约6.0 cm x 4.0 cm。细胞学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腹腔内有850 mL积血。
结论:患者因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伴表面破裂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例7:刘某,男,36岁。因意识障碍近40 min被送来诊,急救车途中出现呼吸、心跳停止,CPR期间出现窒颤,电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来院后频发抽搐,伴发热,体温最高39.3℃。查血常规白细胞18.9×109 /L,中性粒细胞88.9%,予抗感染、脱水及对症支持治疗,随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
尸检:非特异性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双肺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结论:非特异性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合并双肺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例8:高某,男,20岁。突发抽搐、意识丧失20min,急救120对症抢救无效转本院。查体:呼吸停止,大动脉博动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未闻及,心音消失,双瞳孔固定到西6 mm。CPR抢救30 min无效死亡。
尸检:间质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外膜炎,伴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全心衰竭:各脏器淤血、水肿(包括脑、肺、肾、肝),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结论:严重间质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外膜炎,且弥漫累及左心及右心,因全心衰竭致死。
病例讨论
本院急诊8年的猝死患者2 420例,而行尸检的患者仅为8例,占死亡病例的0.3%,远低于文献报道比例,这与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三级甲等医院15%尸检率的要求相差甚远,而且这还是在当班医生的积极动员下取得的结果。
尽管急诊死亡患者中,猝死患者和不明原因的患者占相当的比例,是家属能接受尸检的有利因素。但是,急诊患者的诊治时间短暂,与急诊科大夫接触时间短,交流时间有限。在患者死亡后,医护人员动员家属进行尸解时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再者,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患者家属对医生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致使医生动员家属尸检的效果更差。没有“硬性”的法律、法规对患者家属的约束,传统的文化、思想等也是尸检率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尸检发现患者的病因、病情与原来的临床诊断不完全-致,是很常见的。
医务工作者对疾病的认识,与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不但受到主观上的限制,即对事物的认识常常需要-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都能认识清楚的,而且还受到科学水平、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的限制。
因此,绝不能因为尸检所见与原来的认识不同,便看成是工作上的错误。随着尸检技术的进步,如影像尸检、微创尸检等方法的应用,家属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提高。本文发现,与未尸检组相比,尸检组患者男女性别未见显著区别,但年龄显著较小,(35.5±12.4)岁。这符合中国目前尸检的状况。即中青年患者猝死,家属不易接受。希望通过尸检查清死因,宽慰生者。
8例患者中,l例患者的生前诊断与尸检结论相差较大。另外5例患者生前诊断不明,通过尸检明确了死因。据报道,即使在国外高级别的医院或教学医院,临床诊断与尸检结果仍有5%-40%不符合或8%-12%遗漏了主要诊断。
上海交通大学学者2009年分析188例尸检病理发现,生前误诊率为48.9%,误诊的疾病以心脏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浙江省建国后50年尸检资料表明,循环系统疾病的误诊率为62%。
0’Conner等在2002年发现,急诊死亡患者中,有49%的患者生前诊断与死后尸检诊断不符,有7%的患者生前如果其主要诊断得到纠正或补充,可以改变患者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能会延长。表明尸检对明确临床诊断,拓展诊断思路,总结临床经验极为重要。
在西方国家,近五六十年来,随着尸检率的降低,临床诊断的误诊率增加了一倍多。尸检的临床价值为确定诊断、澄清疑问及校正错误。某些疾病在患者生前缺乏临床表现及相关指标,通过尸检得以被发现或被确认,只有根据尸检结果作出死亡诊断,尸检被认为是最终确诊的极为重要的手段。
尸检还可以正确估价新诊断方法、新手术技术及新药使用的疗效。
8例尸检结论显示心血管系统急症死亡占5例,为2例心肌炎、1例心肌病、1例心肌梗死、l例主动脉夹层。其他患者中,2例感染性休克、1例失血性休克。心肌病患者多数猝死于持续性室速。
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仍为猝死的主要病因,尤其在青壮年阶段,而且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和主动脉夹层均可发生。对于病理解剖的诊断,尽管以上患者的症状不典型,但病种仍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和急性重症感染为主。
解放军总医院分析385例尸解发现,发病24 h后并且72 h内死亡的患者中,心血管疾病(不包括脑血管疾病)占23%;发病1 h后并且24 h内死亡患者,心血管疾病占33%;而发病1 h内死亡者,心血管疾病占50%。
西安交通大学周熙惠等报道,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是第一位死因,而心肌炎和心肌病是中、青年人的主要病因。国内外的学者均发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猝死占60%以上。
另外,本组8例患者中,严重感染占2例。表明严重的感染亦可成为急诊猝死的原因,导致病情的迅速进展。而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达50%,感染原因在猝死当中所占的比例在短期内不易改变。
本文摘自《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年2月第19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