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指出,北京公立医院改革中对“医药分开”的推广,将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等同步进行。此外,北京在奠定分级诊疗体系中,大医院的定位将强化诊治疑难重症功能。
试点医院药占比下降超10%
2012年7月以来,北京先后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五家医院试点“医药分开”为核心的改革,即取消15%的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增设医事服务费。
昨天,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做客新华网时表示,此举实现了药品加成与医事费的价格平移,改变了医院的补偿机制,同时也令医院的管理理念和运营发生了转变。
统计显示,改革以来,在医事服务费的梯度引导下,普通门诊量增加了3.67%,而专家门诊的就诊量下降了19.8%。封国生表示,这意味着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已被引导至普通门诊。
同时,截至2015年2月底,5家试点医院门诊医保患者的药占比由过去的70%降至现在的58.8%。“药品的销售减少了,药品的使用更加合理了。”封国生介绍,试点医院门诊次均医疗费用减少了54.84元,次均药品费用(门诊看一次病的用药费用)减少了82.85元。患者个人的自付费用减少了60.4元。
不过,药价“洼地”也吸引了一些前来取药、买药的患者,这成为“医药分开”试点目前发现的主要问题。封国生表示,首先,医药分开将会进一步在全市推广;同时,几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将会同步进行。这些改革包括医保付费机制、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政府财政投入等。
据悉,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已对北京医疗价格体系的调整予以部署。这也意味着,“医药分开”推广将同医疗价格体系的调整并行。
大医院将强化“疑难重症”定位
针对北京下一步将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封国生昨天表示,目前北京市属大医院中,有的每天门诊量在1万人左右,看病难、挂号难的情况很普遍。不过,其中门诊大约30%,甚至40%都属于普通病和常见病。另外,大医院的患者约有1/3来自外地,专科性较强的医院外地人可能更多,包括住院病人。
对此,北京下一步将强化大医院研究诊治疑难重症的功能定位,分流常见病、多发病到基层医院,到社区去就诊。
他表示,大医院将不再鼓励“外延式”扩张发展,而是加强内涵,提高诊断疑难复杂疾病的能力。同时,将通过医联体等形式,带动辐射基层医院功能,推动医院门诊“由胖向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