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卫医生,否则全体国民都将为之埋单》
糟糕的医患关系以及医生对本职业的悲观认知,很可能在开始动摇这个行业的根本。
《参考消息》援引“德国之声”的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大陆各医科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分数线下滑;甚至连医科名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一些招生地区也面临所谓的“断档”局面。
“德国之声”还称:湖南衡阳一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何医生表示,许多像他这样的医生都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再学医:“最大的原因是医患关系恶化,医生行医风险程度在增加。最近频繁出现伤医害医事件”。
首先,要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就要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污名对方,或者搞“自我悲情化”。理性、客观地看待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和风险,有坚守、有情怀,这也是面对后来之人应有的姿态。
比如,以前述“德国之声”言之凿凿的“协和医学院招生‘断档’”一事来说,其真实性就得打个折扣。这个“新闻”源自前几日疯传的某医学界的微信:“北京协和医学院计划广东招10名理科生,但批次投档只有4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招理科生1808人,只投出674人……”然后,微信里列举出最近发生的多起暴力伤医案,以此暗示了因果关系。
然而,北京协和医院“断档”的新闻是2010年的事,其后,类似的说法一直在网上传播着。但事实上早在2014年国家卫计委所属的《健康报》就做过澄清:“断档”只是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在广东招收护理本科专业的情况,这与当地考生不愿出省就读、护理专业吸引力较小有关。事实上,“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广东省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招计划全部完成”。至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大面积断档”的事,是该校非医学类专业招生不理想。
其次,澄清前面的“误读”并不代表不该直面中国医生的生存现状,不代表不该严厉谴责暴力伤医问题。事实上,除了医学毕业生的“起薪”让人大跌眼镜,学制长,而且入行门槛非常高之外,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医闹风波、医患矛盾导致的恶性事件更令医生这一职业显得暗淡。
救死扶伤与教书育人一样,都被认为是功德无量的职业。这两个职业,前者存续人的生命,后者提升人的精神。一直以来,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活在人们的感激之中。一旦他们受到故意的肉体和精神摧残,从业者所受到的打击,会远过于经济收入的窘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
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便大学招生名额非常有限,很多考生也不愿意报考师范专业,其原因在于,师范专业除了属于农、林、矿等所谓弱势专业,收入不高、工作条件艰苦之外,很多教师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精神和肉体摧残,也让后来者心有余悸。
天资聪颖的人不愿意从事教育的恶果,后来逐渐显现。一个可以反证的例子是,即便在“文革”期间,教育环境相当恶劣,有些乡村中学由于有天资聪颖的人士流落于此做乡村教师,在他们的培养教育之下,乡村中学还不时有青少年脱颖而出,后来取得不错的成就。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这批教师退休,虽然教育硬环境更好了,也没有过去那种粗暴的干扰,但乡村中学再难培养出人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在乡下天资聪颖的人几乎已经不再从事教育行业。
所以,今天必须要防止医生行业重蹈当年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覆辙。医患矛盾上升、收入的相对下降等问题都会导致更多的人不愿意当医生;而最终为医生行业平庸化埋单的,是全体国民的健康。
(来源:东方早报;评论员 任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