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现场演讲实录】张强:我对移动医疗的困惑

【现场演讲实录】张强:我对移动医疗的困惑

收藏
来源:贝壳社 2015-06-30 14:32

越来越体会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不是重构,也不是改良,而是颠覆。

刚才听了几位的报道,和上一次听又感受到很多新的震撼。当然今天,刚刚戴廉也说了,我穿的很像IT人士,我觉得必须要和互联网共情,否则要淘汰。尤其上次廖总也到我们集团来过,说实话见他面之前,我内心里面是看不起互联网的。我说医生这个东西,互联网不就是挂号么。但是跟他聊了以后,我很震撼,他是可以在院长论坛上去讲未来医院的发展,刚才大家讲到保险,很多医生对保险没有概念。实际上未来医疗,撬动医疗的一定是保险。所以他看到了问题的顶,但是我们的医务界,很多医生是看不到的。

马云说的那句话,30年,我觉得20年就没有工作了。好不容易天天讲到移动医疗,医疗是核心,我心里稍微宽慰一点。但他又说老专家我们不要,所以我要把自己变得更年轻一点,来适应他的诊所。

我昨天基本上只睡了半个小时,因为前天从加拿大交流回来,在倒时差。现在照理说是我凌晨昏昏欲睡的时候,但是刚才听了报告就很兴奋,我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作为医生对互联网的一些困惑。

我昨天取的题目是中国移动医疗的困境,但是后来又想想,这个实际上不是中国医疗困境,是我自己个人的困境,有些困境,今天听下来已经在解决了。那我的一些困境,也许对大家做互联网一些企业也好,可能会有所帮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所以后来我把题目改掉了,一大早改掉再发出来,我对移动医疗的困惑。

先谈谈线上咨询。现在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新出来的互联网公司,已经不做线上咨询了,就是很少做线上咨询,都在做熟人关系,就是病人管理。这个为什么?天天谈到了一点,线上咨询,陌生关系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咨询里面有多少的风险,确实是这样,我们很多APP,我们也会经常测试各种各样APP。那个回答出来的问题,会让我们心惊肉跳的。但是老百姓可能没感觉的,医生听了那种回答,就觉得处处都是炸弹,随时要出人命的,哪些医生的素质水平,病人要被他耽误掉了。这样一来,我们的线上咨询未来怎么走。我们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个,我咨询了这个医生,我的时间成本怎么支付线上咨询。很多互联网的创业者都这样说,我们利用了医生的碎片时间,很多人这样说。但是恰恰你会发现,医生的碎片时间真的是很珍贵,很珍贵。我现在感觉我的碎片时间,都变成了我的主要时间,看微信刷朋友圈,这个碎片时间实际上危害性很大很大。我都下了好几次决心要戒掉,戒掉,到现在都没有戒掉。就是这个碎片时间,影响你和家人的关系,小孩子要抱抱,你还在抱手机,其实就是那么一两分钟。

医生也是这样,我们外科医生手术下来,打个盹就是5分钟时间,马上要干活了。这时候又来一个咨询什么什么,而且手机了之后更麻烦,本来PC还可以打字,有了手机输入法太慢了,更不方便。这个碎片时间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碎片时间在我们以后的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你每天5分钟有空的时候,应该跟孩子玩玩,或者跟妻子交流一些东西。如果这个医生本来已经忙到这种程度了,把碎片时间再贡献给APP,彻底完蛋了。

还有讲到线上咨询,未来是不是远程有视频的情况下,术后随访的问题,现在很多APP,我现在发现医药代表整体改换头面,变成地推部队。因为医药代表见医生的水平是很高的。他可以故意弄一个胶片,X光片,很容易进到医生的诊室,而且他很能琢磨到医生的心态。这种工作绝对不是IT人员能够做到的,他非常了解医生的心理,他在医生嘴巴还没有渴的时候,及时一瓶水就递上去了。所以地推医生会带来很多,让病人刷APP,获得很多用户,做自己的熟人管理。

这里有一个陷阱的,我们自己医生有体会的。熟人,你管到50个到100个病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基本上你半夜睡觉都睡不好了,病人都来咨询你的时候,你怎么办。

第二个,这么多病人,你是记不住的。我对病人已经够好了,但很多病人一打,张医生,我就是那个老王,你难道忘记了?他觉得你应该记住他,那天你对我半个小时很认真的,但是我真的记不住了,每天都那么多病人。所以这个病人冒出来,他到底是谁。以前你还有病例资料可以跳出来,问题这种病例资料随访,手机上能储存多少。

第二个,现在很多跟病人的随访都是用了语音系统,为了节省医生的时间用了语音系统。这些语音系统产生了什么数据,没有数据。你难道把自己前天跟病人交流的这些信息全部听一遍吗,不现实。术后随访是有瓶颈的,病人数量到一定程度后,你怎么克服这个瓶颈。

第二,他的病例怎么在手机上快速完整呈现,这是一个问题。我不认为这个问题克服不了,将来可能会克服,比如挂号网就采用团队的形式,这个就解决了大专家一部分问题。包括我们自己在线下,现在医生集团每个专家都有助手,帮助他打理里外的事情,否则的话忙得不得了。

线上的团队,他老是干助手,他干到后来不舒服的。我老是给专家打工,你有什么利益刺激他,没有的。助手做到后来,这个事情直接自己搞定了,这里虚拟团队和线下团队是有区别的,我相信挂号网的微医集团将来也要落地的。如果不落地的话,一直选择在线上,这种松散型的团队结构,将来会带来很多问题,也会有瓶颈出来的,这个也是从技术上,从未来模式上怎么样去做的事情。

当然我对病人好的地方,我今天就不讲了,因为前面都讲到过了。挂号网就是挂号的事情,我不认为廖总做的就是挂号的事情,我原来以为他就是做挂号,我说这就是黄牛嘛。但他实际上挂号是一个入口,通过挂号形式连接了医生团队和病人,所以从这点来讲,这个路口将来是消亡的,一定会在另外一个入口建立的。挂号是中国的特色,中国有挂号,其实最早的互联网思维,具备互联网思维就是公立医院。几乎以免费的形式让你进到医院,后面拼命杀猪。你要做个检查收钱,要做个什么收钱,很少有人说3块钱看完病的,没有的,它就是互联网思维,免费的入口,然后后面收费。

从这点来讲,未来挂号这种形式会消失的,医生的收入在哪里,一定是诊费。病人问挂号费多少,我要告诉他,我的挂号费是1千块,他吓晕了。我们告诉他是诊费,挂号无非是拿个本子挂号,医生的劳动在后面。挂号变成了预约,实际上它的本质是预约。现在线上的挂号,实际上他的需求是在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很少有挂号的需求。在公立医院,病人等我挂号门诊要等4、5个月,才能挂到我的号,我的特需号都那么紧张。但现在到廖总的挂号网上,我们一个电话全部约好,没有人说挂不到我,因为在体制外的,总有挂得好的时候,只是等的时间少一点。但是在公立医院你永远挂不到,不断有人插进来。这是目前的需求,而不是未来的需求,我认为未来会产生一种新的,在挂号的基础上变化出来一些新的东西。

网络支付。这个事情我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谈,他说互联网网络支付,觉得很先进。美国几十年前就是网络支付的,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在国际医院,所有的支付都在网络的,只是以前是用PC机,用信用卡刷。现在变成了手机,从这点来讲,网络支付不是一个新的东西,无非就是电脑换成了手机。只是我们公立医院以前太落后了,它实在太乱,每个人都要摸现金,现在改成手机支付。

但这种互联网,我认为在未来对于医疗整个推动当中,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是医保没有打开,实现率很低。另外,从整个看病来看,支付这个环节并不是最主要的。付钱方不方便,我认为不是最主要的。过去我们看病,开个化验单去排队,花钱,再去看医生。现在变成了什么呢,假如有网络支付,钱付得很快,但是你看医生时还只有3分钟,还要等很长时间。无非就把过去排队付钱的时间,变成了坐在椅子上刷朋友圈,对看病一点都没有加快。你早上8点钟看病,看病还是在11点钟。你付钱付得更快,还要等那么久。我认为这种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对整个医疗的体系和模式改革非常有限,我们真正要改革的是医生看病环节,能不能让病人更方便。

远程诊疗,这个我一直很关注。关于这个政策当初有一个误读的,当时以为卫计委不允许远程诊疗。其实政策非常明确,只要是医疗机构就可以2C进行诊疗。我们是愿意涉足这块领域,为什么我们会在这方面特别积极呢,是因为网络诊疗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就像天天说的,头痛,诊疗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医生怎么样从这么多疾病中筛选出一部分是适合网络远程诊疗的,这个很重要,所以这个工作是一定要医生来做的。医生知道这种风险大概有多少,和线下相比,它的风险有多少。网络远程诊疗,我认为是未来的方向。因为随着远程技术的提高,还有就是医生对网络诊疗的理解,他的看病方式会不一样,医生要适应网络以后,他的准确率会提高。

在中国特定的市场,比如说你肚子痛,包括头痛,最典型就是肚子痛。我们在去医院之前是通过网络咨询,我认为这种网络的远程是有可能的。比如这个病人,你要告诉他,你问他有没有呕吐,痛的性质怎么样,持续时间多少,可以让他自己摸摸看,这个地方摸摸看。那你大概有一个印象,说不定是阑尾炎。这个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的,但是反过来讲,我们就这个病人跑到医院去,很多医生连病人的肚子都不碰的,去做肠镜去,跟病人的眼神都没有交流的。视频,两个人对着屏幕还能够看到。

在中国目前线下诊疗那么差的时候,线上诊疗还具备一定的优势,充分的时间,还可以多问一点内容。然后你真真吃不准,还可以让他再来诊疗。我觉得远程诊断是可行的,我自己也做过测试的,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我在网络上判断率超过平均水平。因为他的外形非常明确,额头上长一个肿块,医生说这个肿块会不会动,你让病人揉揉看,看看硬软的质地,这个硬度像嘴唇、鼻尖还是额头,三种硬度就有了。治疗并不是说都不可以,我很欣赏天天的一句话,医疗有时移不动,他不是说医疗移不动,是有时移不动,实际上现在远程治疗已经成为现实了。

我刚才讲到的诊断只是面诊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超声公司在研究超声探头,采集探头,比如在上海,但专家是在这个会场,那边的护士在那边做超声,这里的专家完全实时看到超声的影像,而且可以指挥他。甚至我们设计一个傻瓜超声探头,作为一个架子,病人固定在那里,甚至无人操作,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不是说没有。从治疗的角度来讲,最简单的远程治疗就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际上在美国十年前已经成功完成了1千公里以外的远程首付贯穿动脉搭桥,它已经通过远程实现了。

我几年前参加美国一个年会,就有一个医生展示未来自己的诊所,他的诊所没有病人的,一进去就像保安的监控环境一样,全是屏幕,这是六个诊所,在哪个哪个地方,那边还有一个达芬奇机器人,他在家里就可以给外面的人做手术。当然这里也是有瓶颈,尤其在中国信号网络不是很稳定,万一缝血管缝到一半,信号断掉了,那就完蛋了,医生不在边上。但是技术的发展,未来是有双通路的WIFI,是可以克服的。这个在中国比较落后,我认为未来是方向,我们也准备在这上面做一些工作。

远程手术,刚才介绍了。

移动设备。移动设备我认为有两种解释,我对移动的理解有两种解释。一种,可穿戴设备,就是医生不在他边上的,病人自己在家里面戴上去的。这两天我太太买了Iwach,天天在玩,这也是的可穿戴设备之一。但我也觉得这是玩具级别,就像慢病管理,如果这个病人三五天都是血压稳定的,他就嫌这个东西烦了。我理解的可移动设备,将来可能是,这个设备是有家庭医疗进入到病人家庭,这是天天他们将来很愿意搞的东西。

过去我们到一个病人家里的话,只有一把听诊器,它的功能是很有限的。实际上的我在北京和睦家医院看到他们的家庭医院,它是一辆汽车,夏利车一样。车上已经备血常规了,可以抽血化验。现在按照可穿戴设备,能测试出心率、脉搏,我们医生集团已经收集到第一台最新的彩超,双探头。外部血管的超声,腹部超声,大小直接手机那么大。过两天我在微博上发出来,将来医生看病不是挂着听诊器,可能挂着一个超声机,他在病人家里就可以做超声。我觉得这种移动弥补可穿戴设备的不足,我们人员戴着移动设备,便携式的设备,人员移动起来,机器移动起来。

而且医疗机械做的越来越小,便携式的测试血压设备,手放进去针头一轧就可以了,数据直接到你手机上。但我们目前的医学设备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我家里有很多可穿戴设备,因为人家都希望让我试一试,你觉得好不好。我戴了一天就不想戴了,我觉得是玩具。这种对临床医生来讲是不够的,但是对某些病人来讲是很有效的。比如心率不齐的病人,那我就是看他齐还是不齐,这是可以的。有些病人,比如房颤的病人,就看他心率数多少,这个对他是有意义的,所以移动可穿戴设备未来可以做的机会还有很多。

大数据,这个我实在不懂,这一块讲不出很多东西。我自己隐隐约约这个东西很厉害,这个成语叫做不明觉厉,我实在搞不懂到底在干什么。我只是觉得马云说的大数据很厉害,可能在座的几位知道。这种厉害将来会颠覆医生,这种颠覆性在哪里,我们医生现在所有知识来源是很单一的,将来在大数据上产生的东西,实际上可以产生一种子能,不需要医生设计的东西。最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病人,我在微博上已经有两个病人问我了,他的先生在吃华法林,但是他们现在不小心怀孕了,他就问这个对孩子有影响吗?我查遍了所有医学文献都是没有的,只是查到一个互联网数据,这个数据告诉我说,大概在哪个国家有两万个人,吃华法林的人,他们都会递交资料上报自己精子未来有单细这种,这是唯一的数据,2万个数据里只发现一个人精子有异常。

它下面有一个说明,这个比例跟正常人差不多,那给出来的结论就有答案了,我就明确告诉他,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对精子有影响。我得到一个数据,一个现象就告诉他,没有证据证明。至少他心里不会说,每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对医生就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我觉得大数据将来有很多事情好做,包括机器人医生,。我以前觉得张锐不可思议,完全不懂医,但仔细想想他有些狂野可能实现的,因为张锐的做法是用大量的医生,一开始烧钱让他们回答问题,后来他发现这个成本太高了,但总有医生愿意上去,有些三甲医生会上去,有些成就感,会回答问题的。

后来人家诟病他这些医生质量不好,他就想为什么要让医生回答,我能不能做一个机器人,我看他微信名字都改了,张锐大白。这个东西我仔细一想,张锐讲的也对,我们医生过去把疾病看的很神秘,有无数可能性,因为我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梳理这个关系。天天就想做这个事情,我认为他不依赖这种专家,他的底气在哪里,他用他的路径,用他的数据来带动年轻医生达到同样专家医院的效果。一半机器人,张锐就是完全机器人。实际上可行,为什么可行?数据造成的机器人,最典型的就是肿瘤中心沃森机器人。沃森机器人的诊断率,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案水平,已经超过普通的医生。

这个就让我想起过去的象棋,人机下象棋,机器和人下象棋,机器怎么下得过人呢,结果它很厉害,因为它聚集了不同精英的成分,通过数据得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聚集了各个医学大腕的经验,再加上自己数据的时候,它的水平就超过大部分人。这一点来讲,我认为数据将来会带来想象空间,我现在还想象不出来。但是我就觉得很厉害,所以要保持警惕,否则我们没有工作了。

患者社区,很多人在这上面栽过跟头,到现在还有很多创业者说想做患者社区,我认为这个在中国目前是很难做的。我自己试过,我就用自己的病人,我强行每个病人到我患者社区去,但是失败了。为什么?他宁愿私下里跟你谈,他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病在社区里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和国外分享不一样,你去看国外的电视节目,很有名的医生,他谈节目的时候,那个观众热烈,都会上去说,昨天我跟我老公性生活怎么怎么,每个人都会分享的,外国人不在乎这个,很奇怪。他有时候很注意保护隐私,但是分享病情方面又很活跃。但中国病人很闷,他很难分享自己的这些东西。所以患者社区,我一直没有看到一个很成功的患者社区,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像糖尿病、高血压,有很多做得成功的,我不知道是以什么方式吸引他们愿意待在那里,我估计还是有些药品的赠送,或者是一些血压计,总是要有一个东西,对大部分病人来讲不是很愿意。

最后插播一个小广告,这是医生集团的LOGO,实际上医生集团的产生是运用现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这种前提下面,我们才有生存的空间。我们过去在整个医疗当中,大家可以发现,整个主体只有一个,所有的医疗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医院。医院掌控了所有的东西,掌控了保险,掌控了医生,掌控了病人。所以在这种局面下,在互联网时代慢慢把医院拆分了。我们是一个外科团队,所以我们做的主要是手术。将来看病,可能它的流程和现在是不一样的,过去看病一定要到医院,现在不一定了,看病可以在家里和医生进行沟通,甚至数据可以传递给医生。

配药,以后药直接送到你家里了,比你医院的配药更便宜。手术也是一样的,将来的手术不一定在医院了,按照美国去年的统计,70%到80%的手术已经不是在医院完成了,而是在独立的手术中心完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做手术中心。我们在杭州会投一个独立的手术中心,目的就是来做一个样本,希望大家按照这种模式去推广。作为医生集团来讲,我们和在座所有各位,各个环节都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将来会推动我们的保险,推动我们的药物、器械以及互联网。互联网讲医生怎么动起来,其实跑到体制外,医生全部就动起来了,没有任何障碍,所有的困惑都解决了。还有包括推动我们的诊所手术中心,也希望得到各位的支持。

关键词: 移动医疗 张强医生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