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熟人医患模式在中国的软肋

熟人医患模式在中国的软肋

收藏
作者:村夫日记 来源:村夫日记 2015-08-25 09:27

随着互联网医疗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陌生医患关系为主的模式在线上无法大规模地展开,越来越多的项目偏向熟人医患关系。但在分级诊疗没有实质性发展和支付刚性约束匮乏的前提下,线下熟人医患体系的构建还远未展开,意图通过线上来撬动熟人医患并非易事。

熟人医患关系确实是未来医疗服务发展的趋势。通过熟人医患模式,医患之间不仅可以通过长期和充分的交流来跟踪和及早介入疾病,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医疗费用的支 出,而且,由于熟人医患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从而减少了医患矛盾的发生。通过目前的互联网技术,熟人医患模式能更为便捷和优质地为医生提供工具去服务病人。但是,熟人医患在中国目前的开展并不顺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模式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熟人医患到底是谁来提供服务。熟人医患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古今中外的医患关系都是以熟人为主的。只是因为近几十年的市场扭曲,陌生医患才占据了主要形态。在一个层级分工很明确的体系内,熟人医患更多是以基础全科医生为服务主力,而不是以大医院的医生为主。大医院医生的主要任务是看疑难杂症和重症并进行科研和培训,而全科医生则针对病人的诊前、诊中和诊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所谓的熟人医患不是靠大医院的医生来完成的,即使在分层明确的体系内,大医院的医生更多面对的还是陌生人,而非熟人。

在中国这样一个小病就上大医院的体系中,熟人医患难以展开。大医院的医生过于忙碌,也没有经济动力来对病人进行管理,而基础医疗体系的医生又经常不被信任。 要真正去推动熟人医患的发展,就必须加固基层的医疗服务体系,基层的机制不改变,人才就无法获得并留住,即使配上一系列的物质措施也无济于事。因此,如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全科医生激励机制是公立医疗机构构建熟人医患的前提。而民营医疗机构在机制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助于其真正去推动市场的发展。

其次,服务的方式是什么样的?互联网时代的熟人医患不像原来医生的被动问诊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医生主动为病人提供服务。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下,医疗服务也不再是由一个医生来完成,而是由一整个团队来进行。团队医疗的好处是可以对病人进行较为完善的服务。在较为复杂的病例中,这种服务还需要多个医疗机构来协同。在原先的技术手段下,这样的服务是较难去无缝对接的,但随着技术的成熟,使得这样的服务成为医疗中的标配。

但在中国市场,这样的服务还较为困难,这不仅源于市场的割裂,也源于医疗服务能力和意识差距的过于悬殊。在缺乏一套完整的奖惩措施下,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很难真正地发展。而且, 各个机构之间对于医疗服务的理念有着很大差异,对服务的定价和分成机制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制度,如何有效衔接就成为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在总体医疗资源匮乏 的现状下,要求医生转变思维来以病人为中心还有着较大的难度。

最后,服务的内容是关键。熟人医患主要依靠全科医生,所服务的核心是小病和慢病的问诊以及诊前和诊后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因此,熟人医患模式的服务还是在小病和慢病上,疑难杂症和重症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最多是重症的术后康复由全科医生提供服务。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熟人医患是不可能由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来完成的。在小病和慢病上主要是由全科医生来进行健康管理,而在大病 上,则应该由专科+基层的模式来运转,这就需要多机构的协同了。

在中国市场,健康管理还未纳入支付范围,熟人医患的服务内容对医患双方和降低整体医疗费用都有好处,但以治疗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如果不扭转,熟人医患的发展仍将步履维艰。

因此,熟人医患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是有着巨大的挑战。如果整体医疗体系不进行大变革,只能寄希望与体制外的体系重构,但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耐心,中间不排除还有倒退。熟人医患模式最终的发展仍取决于体制和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 医患关系 熟人医患

医友评论 1人评论)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蒋常娟 2015-09-27 17:28

熟人医患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是有着巨大的挑战。如果整体医疗体系不进行大变革,只能寄希望与体制外的体系重构,但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耐心,中间不排除还有倒退。熟人医患模式最终的发展仍取决于体制和市场的发展。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