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创业并非易事。离开大医院,专家头衔还在吗?离开了“铁饭碗”,稳定的收入和福利还能持续吗?拥有300万微博粉丝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离开 北京协和医院,也没能实现开诊所的目标。在体制内的医生的确是正以加速度脱离体制,但要说创业,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医生成为创业者,该何去何从?
成功的冒险
李蕾现在是江西南昌一家民营医院运营副院长。14年前,她还是一家公立医院护士长。2000年,南昌市第五医院改制,一家公立医院完全交由民营医疗机构托管,开始招兵买马,在卫生系统刮起一场风暴。两年后,她也成了该院的一员。
2002年她正式离开公立医院,跳槽到民营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一晃就是11年。由于业务过硬,条件优秀,3年前,李蕾正式走向院领导岗位,在一家民营医院负责运营管理工作。
“回过头来看,当时走出体制的选择,的确是一种冒险。”李蕾说,她18岁从卫校毕业,在医院工作了3年,就当上了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公立医 院,能当护士长就已经看到头了。”李蕾说,担任护士长后几年,她看到公立医院体制内的弊端:裙带关系多、晋升空间小、缺乏危机感。“现实的确是这样,我也 不能去抨击这样的体制。”
“我觉得民营机构自由度更大,更能施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李蕾说,在民营医院,依从性更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荣辱观念更强,如果医院发展不好,关系到自己的前程。就好比在公司上班,就是一份工作,如果是自己创业,那就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投入感更强。
外面的世界精彩又无奈
江西宜春人程浩大学学的是中医,毕业后在一家中医院工作。然而,工作才一年多,他就离开公立医院从事医疗器械销售工作。“当初读大学时就感觉选错了 专业,毕业后我不想再错下去。”程浩说,他性格比较外向,难以适应医院墨守成规、相对禁锢的环境。在公立医院,每天感觉像是在流水线上,有做不完的事情, 周而复始。一个科主任可能要当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科室医生即便学历再高,业务能力再强,晋升空间也小,只有论资排辈“上位”。于是,他递交了辞职信, 一张车票将他带去了广州。
程浩说,当时没少被家人指责,并说他以后会后悔的。家人的担心一段时间确实应验了。转型起步阶段,由于业务量很少,提成也少,他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 决定。随着国家医改推进,药品销售已不再是暴利,有些小药厂通过兼并重组被“吞吃”,做医药代理也越来越难。程浩说,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初同从医院出 来转型的人,现在有的又重新“回炉”到医院当医生去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他们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程浩说,目前他还在坚守这份工作,期待能做大做强。
三思而后行
“‘翅膀硬’之前先不要急于出来创业,练好一身真本事是关键。”转型成功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医生创业,如果单纯想着如何解放自身,如何进行资本运 作,最终结果必将是大浪淘沙。一位“过来人”认为,目前虽然是创业时代,但医生创业的理想平台还不够多,“土壤”也不够肥沃,在实践之前,一定要认清形 势,了解体制内外究竟有何不同,一旦明确,就要立刻去干,市场不等人。
医疗体制对医生职业的扭曲背后,蕴藏着医生创业的空间——譬如,让医生真正实现职业化。与牙科诊所等靠器材赚钱的类似体制内医疗的生意路径不同,让儿科、内科等大科医生恢复职业的本原面貌并投入市场,更能迅速填补中国城市日趋失衡的医疗供求。
医生创业面临的政策局限还有很多。社会办医疗机构,目前都受困于无法纳入医保的问题,这使他们难以服务那些非高收入的人群。最现实的,也是医生创业的更大挑战,是创业者如何吸引公立体制的医生,尤其是资深医生加入他们的创业阵营。
由资深医生主导的商业力量,能否成为改变中国医疗生态的星星之火?正在创业的医生们不仅渴望执业的自由,并试图用各自的路径撬开陈年不变的中国医疗生态,让越来越多的有为医生找寻新的彼岸。
自由之路,还很艰难。但解放医生,让资本流动,才可能推倒旧式医院的高墙。
从目前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医生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符合政府所倡导和鼓励的方向,希望未来医生创业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