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带给医生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一系列给医生“松绑”的利好新政也让有才华、有抱负的医生们跃跃欲试。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和深圳市先后出台了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新政。多点执业实施半年来,效果如何?医生们对此有何新的想法和见解?
今年3月,广东出台新政,医师多点执业不再需要经过第一执业机构审核同意,事先向第一执业地点机构书面打个招呼即可。6月8日,《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在未来3年内,深圳将有近3万名医生与编制脱钩。
新政出台多半年来,效果如何?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直言:“多点执业仍然叫好不叫座……”目前尝试的医师极少。绝大多数医师持观望态度。 敢于宣称、敢于选择多点执业的毕竟是少数,个别“尝鲜”多点执业的医生也大多会瞒着第一执业点。新政虽好,但难以真正开展的原因还是我们经常所探讨的几个 问题。
医生精力有限 分身乏术
“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广州某三甲医院的常务副院长对医生多点执业的全面执行表示担忧。
现在医院缺少各个专业的医生,很多医生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本职工作还没干好,再出去执业不现实。该副院长说:“出去执业的医生都是医院骨干,他们平时很忙,很难有时间。”大医院本身人手就很紧张,难以满足流动需求。
“现在一名儿科医生要干4个人的活,光门诊就看不过来,恐怕没有时间出去执业。”知名儿科专家、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大主任王波直言。
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的广州,各大三甲医院专家、教授理所应当是基层医院、民营医院抢手的香饽饽,然而,大多数受访医师都表示本职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对于多点执业有心无力。
的确,大医院病人多、医生不堪重负早已不是新闻。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去年一年接待的门诊数超过460万人次,平均每天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专家每天平均要看40多个病人,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日前,由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牵头调研的一项报告指出,7390名被调查医师中,51.10%的被调查医师几乎每天下班都会被拖延,越是级别高的医院、越是临床一线医师越难按时下班。
能够多点执业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医院的专家、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给患者看病,还要搞科研、带团队。医师们如果不在单位认真工作,就难以完成日常任务,进而影响考核。这也是导致绝大多数医师分身乏术,难以有精力多点执业的原因之一。
医生“单位人”身份受牵制
“科室主任哪个要是敢出外多点执业,一旦被发现,就别再想当科主任了!”一名从医32年、担任广州某三甲医院科室主任的医生说,医院院长在私下曾多次这样警告他们,要求他们安心做好本院工作,不能因多点执业影响医院的诊疗秩序和医疗水平。
在现行的人事制度下,公立医院医生是“单位人”。“单位人”的身份给医生提供了各项保障,从工资到编制、晋升、养老、科研等。离开了公立医院,这些恐怕难以得到保障。所以,医生也很难离开公立医院。
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可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还能让医生的价值最大化,绝对是个好事。但作为医院管理者,很多人反对这样做。多名医院的院长表示:“医院不会鼓励医生分散时间和精力到外面的医疗机构去工作。”大医院之所以对待医生多点执业不积极,当下医院间的人才竞争也是一大原因。“走一个专家,带走多少病号?多少收入?”某三甲医院的医务部主任表示,随着医院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技术已成为主要因素,多点执业对大医院的冲击显而易见。
有三甲医院院长直言,医生多点执业是一个发展方向,但从现实来看,只要医生还是“单位人”身份,多点执业推广就有相当难度。
民营医疗机构广州扶元堂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说,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与三甲医院医生接触中,他们常常发现,即使医生本身对 多点执业表现出兴趣,但由于医院不同意或担忧自己会被医院“区别对待”,不少医生最终都不会到民营机构执业。有的来此多点执业了一段时间后,迫于各种压 力,最后都不来了。很多医生仍然宁愿暗地里“走穴”,也不愿正大光明地告知院长。广州某三甲医院医师表示,利用业余时间到民营医院坐诊,诊金1500元, 自己能拿1000元,条件如此优厚,但每两个月只敢利用休息时间去一两个上午。因为“出去肯定不能让单位知道,上了领导的黑名单,日子就不好过了”。
医生们认为,目前的多点执业并没有使医生真正获得自由,医生始终附着于公立医疗体制的身份管理及其相应福利,无法摆脱“单位”的约束,成为多点执业开展的最大阻力。
多点执业配套政策仍不完善
多点执业的设想很好,但是医生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多点执业带来的医疗责任风险,例如,医生在多点执业的地点给病人做完手术后谁来看护、查房?出现并发症怎么办?
“在国外,医生是自由人,可以在几家医院多点执业,但各家医院都有提供优秀的服务团队,解决执业医生的后顾之忧。”广州市人大代表陈安薇说。
广东博爱医疗集团相关负责人涂孝明也指出,基层医院、企业医院以及民营医院的承接专家能力,也是目前多点执业推进的绊脚石。业界大牌来操刀了,结果民营医院的手术设备、硬件设施和合作团队跟不上,这也会制约多点执业的深入开展。
“如果专家开完刀了,后期护理却弄砸了,那是病人、专家和新执业医院的三输局面,甚至还会殃及该专家第一执业医院。”涂孝明说。他提出,希望行政部 门放开更多医疗领域允许民营医院参与。以益寿医院为例,比邻工业园区、城中村和主要交通要道,收治的颅脑损伤伤员不少,但神经外科这一块并没有向益寿医院 这个层级的民营医疗机构放开,病人来了也无法处置。“如果向民营医院放开更多领域,民营机构灵活的机制肯定能迅速将硬件设施配齐,专家团队则可以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来解决。再有类似病人时,我们就能迅速处置。”
民营医院工作更累人
民营医院没有公立医院那么多的患者,它想要吸引患者不仅要靠医疗技术,更要通过医疗服务。所以,民营医院的工作对医生的要求更高。
华侨医院口腔科的30多名医生们表达了他们对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不同执业点工作氛围的感受。虽然不少医生表示公立医院经常人满为患,工作强度大,但他们认为在民营医院执业压力更大、心更累,虽然民营医院的劳动性价比要高过公立医院,但他们更愿意留在公立医院工作。
“在公立医院工作,不会特别看重经济效益,接诊行为与经济无多少挂钩。但在民营医院,这里的宗旨就是要赚钱,真正自负盈亏,执业医生会有经济压力, 公司给我们报酬,会想着用相应的劳动付出来回报。”在华侨医院从业32年的谢黎是口腔科资深专家,她坦言,民营医院讲服务,让她明显感到有压力。“在公立医院接诊时,不少医生叫病人嘴巴张大点、再张大点,即使语气粗暴,也不会有太多心理负担。但在民营医院,就得好声好气,病人嘴巴张开太久了,护士还要用手 给患者按摩,拔完牙,还要拿冰袋给病人敷一敷……”
想办法留住患者,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就诊,这就是民营医院的服务理念,而要做到这一点,医师们的服务主动性就必须体现出来。“你看,我累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公立医院8小时工作制,还有一点儿休息时间,而在这里,没有休息一说,病人来了,就得接诊。”黎秀玲眨着疲惫的眼睛说,患者利益最大化,医生们必须随叫随到,比公立医院累得多。
多位医生坦言,在公立医院,感觉患者求我,我是大爷;在民医执业,患者才是大爷,要费心做好服务。端惯了“铁饭碗”的这些名医们直言:“即便民营医院一二百万年薪,也不会选择全职在这里执业。”